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边文章是以前一篇被打脸删除后文章的在加工,现在贴出打脸文:
利益相关:本文作者系前澎湃记者。现供职单位与“口袋育儿”无利益相关。

本文简介 3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了山东疫苗事件《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 3月19日,“口袋育儿”微信号发布《别惊慌!山东疫苗事件其实是澎湃新闻的“标题党”!》。 “口袋育儿”的主要观点:① 澎湃新闻的报道是“标题党”;② “请宝妈们别惊慌:你现在给宝宝打的疫苗,基本不会是涉案的问题疫苗!” 兹事体大,本文将逐条反驳,读者明鉴。
 一,宝妈们应该惊慌吗?
“口袋育儿”文章的第一节叫“真相”,称“所以首先请宝妈们别惊慌:你现在给宝宝打的疫苗,基本不会是涉案的问题疫苗!”“口袋育儿”的理由如下:真相山东庞某和其女儿孙某,非法经营疫苗的事件基本属实。但是——这个事件不是最近发生的,而是一年前!去年4月28日就被警方查获!而当时山东警方就向各地药监部门发出协查通报,各地已经根据涉案的疫苗批号组织回收或查封。去年就开始回收,能回收的基本都回收完了!其他账本没记录无法回收的,估计也都过有效期了(犯罪嫌疑人经营的是临近保质期的二类疫苗,因为快到期了才有利可图;而从案发到现在,都过去一年了!)所以首先请宝妈们别惊慌:你现在给宝宝打的疫苗,基本不会是涉案的问题疫苗!
——《别惊慌!山东疫苗事件其实是澎湃新闻的“标题党”!》
总结一下,理由有2条:
理由①:(问题疫苗)“去年就开始回收,能回收的基本都回收完了”
这是“口袋育儿”这篇文章中最核心和最有力的一条证据。然而,我遍查了关于此事能找到的所有官方通报和媒体报道,没有一处说明“基本都回收完了”。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抓捕现场只扣押了2万支问题疫苗。所以我要问“口袋育儿”的第一个问题是:
“口袋育儿”你凭什么认为问题疫苗“基本都回收完了”?
是你们编的呢?编的呢?还是编的呢?
下面是实力打脸环节。
澎湃新闻的报道发布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反应迅速,在同日(3月18日)发布通报:《总局责成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公安和卫生计生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处置非法经营疫苗问题》。通报称: 山东省济南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非法经营疫苗类产品案件,大量未经冷藏的疫苗类产品流入多个省份。对此,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此事件高度关注,已经责成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公安和卫生计生部门,立即查清疫苗等相关产品的来源和流向,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
——《总局责成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公安和卫生计生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处置非法经营疫苗问题》
也就是说,现在的情况是,直到2016年3月18日,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还没有查清疫苗等相关产品的来源和流向,也没有报备到国家食药局总局。
你“口袋育儿”是哪个山头的妖怪?竟然就敢说“去年就开始回收,能回收的基本都回收完了”。
上网这么多年,洗地的也见过无数,但像“口袋育儿”您这样逆着官方声明强行洗地的真不多见。您这哪是“口袋育儿”啊,分明是“e袋洗”嘛。
理由②:“其他账本没记录无法回收的(问题疫苗),估计也都过有效期了”
好一个“估计”!“估计”两字何以服天下?
我要问“口袋育儿”的第二个问题是:
“口袋育儿”你是从哪得知这些问题疫苗“都过有效期了”?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 据济南警方初步统计,在长达5年多时间,庞某卫母女从陕西、重庆、吉林等10余个省市70余名医药公司业务员或疫苗贩子手中,低价购入流感、乙肝、狂犬病等25种人用疫苗(部分临期疫苗),然后加价售往湖北、安徽、广东、河南、四川等18个省、市、自治区247名人员手中。
——《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
济南警方的消息是“部分临期疫苗”。疫苗的保质期一般是18个月、24个月不等,庞某卫母女被捕是2015年4月,至今12个月不到。公众完全有理由质疑,这批涉案价值达5.7亿的问题疫苗,极有可能仍在市场上流通。
“口袋育儿”不错嘛,刚刚和国家食药监总局正面刚上,这又来打脸济南警方。敬你是条汉子。
综上所述,“口袋育儿”认为宝妈们别惊慌的两条核心理由完全站不住脚。这样的错误观点,很可能会误导妈妈读者们,酿成大错。各位读者不得不察。
二,澎湃新闻的这则报道是“标题党”吗?
本来是想把这部分放在文章第一部分的,但考虑到“口袋育儿”误导妈妈们,公共利益相关,还是先说为好。这部分,是逐条反驳“口袋育儿”对澎湃新闻的指控。
都说媒体凋零,这也许是个趋势,但要是媒体凋零后,是“口袋育儿”这类毫无新闻学素养的公众号顶上,请让我狗带。
“口袋育儿”指控澎湃新闻是“标题党”的理由如下: 一年前被抓获了,今天朋友圈刷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直不可思议!应该去年就火爆了啊!然后我们口袋育儿发现,这个事件确实也早就报道了!目前所见最早报道是今年2月2号央广网《济南查获大宗失效人用二类疫苗案,涉国内24省市有疾控人员参与》。当时这条新闻,几乎没多少人关注 去年4月28号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今年2月2号已经全面报道事件。那为什么过了一个多月后的今天,这事又突然火爆呢?这次报道出自“澎湃新闻”(上海的一家新闻媒体),他们的记者炒冷饭,重做这条“旧闻”,并且在标题多加了一句话——“或影响人命”。
——《别惊慌!山东疫苗事件其实是澎湃新闻的“标题党”!》
哎,怎么说呢。无知就像没穿内裤,这不是错,但把无知四处拿出来秀,这个就呵呵了。就着一段话,充分暴露了“口袋育儿”的运营者中,没有一个接受过正规新闻学的教育,以及没有一个有过正规媒体的从业经历。不服来辩。
质疑① :为何一年后才曝光?
去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今年才曝光。“口袋育儿”挠挠脑袋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直不可思议!”
等等,是你的小脑瓜觉得“不可思议”,请不要把你的读者也一同带到沟里去。只要有稍微那么一点点新闻从业经历,就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公关机关在进行抓捕时,对媒体报道的要求会分几种:
有的可能像现场直播,比如通缉犯现行后,记者和警察一起,实时报道。
有的是明知道并不是重罪,甚至不会被定罪,但会广邀媒体进行报道;有人懂的。
有的是虽然抓捕了头目,但犯罪网太大,为避免打草惊蛇,因此秘而不宣,直到把整个网络打掉,才从内部宣传走向公开。
疫苗的这个案子,是典型的最后这类。
但显然,“口袋育儿”对这样的新闻环境一无所知。
质疑②:澎湃新闻为何现在报道?
“口袋育儿”认为今年2月2日已经有媒体全面报道了此事,澎湃新闻一个月后再报是炒冷饭。之所以突然火爆,是因为澎湃新闻“在标题多加了一句话——‘或影响人命’”。
我要静静。槽点太多,我不知从哪里开始吐了。
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吧。“口袋育儿”所说的央广网的报道在这:《济南查获大宗失效人用二类疫苗案涉国内24省市有疾控人员参与》。
普通读者可能看不出区别,但是亲,但凡有那么一点点,注意,是一点点,新闻学的素养或者正规媒体的从业经历,就绝对不会说出,“今年2月2号已经全面报道事件”这样子的傻话。
这篇新闻显然是基于济南公安的新闻通稿改写的,没有增量信息,这不叫“全面报道”。
为什么澎湃的新闻后报道,影响力反而更大呢?“口袋育儿”的理解是“在标题多加了一句话”。
我竟无言以对。好像也只有老罗的名言能回应了: 在一个妓女的眼里,没有女人是不卖的;而她能接受的不卖的理由最多只能是价格没谈拢。——老罗
亲,你的文章阅读量不高,影响力不大,真的不只是因为标题没起好,而是因为内容没干货啊!
你要以为,澎湃新闻只是因为改了一个标题,就将一则旧闻炒热,引发全国关注,引发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回应,而只有“口袋育儿”你一眼识破其中的诡计。您这是太高估自己的智商?还是太低估网友的智商?
言归正传,2月2号的新闻是以通稿的形式公开了这起案件;3月18日澎湃新闻的文章则是深度报道,在通稿的基础上挖掘出了更多的细节,向公众充分提示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深度报道”我说起来这只是一句话,但这背后,意味着这篇文章两位作者的连日奔波,无数次的碰壁,无数次的被挂掉电话,无数次的改稿。这是记者工作的日常,无需苦情化,也并不是因此就有免于批评的权力。
但要批评、要质疑,请拿出干货来。而不是像“口袋育儿”这种,仅仅靠窝在电脑前面的臆想。
三,问题疫苗会不会“或影响人命”?
“口袋育儿”的文章有一节名为“冷静的分析”,认为“整个事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涉案疫苗‘影响人命’,甚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疫苗当时失效了”。理由有三点: 涉案疫苗,不是假疫苗,是合格疫苗。合格疫苗没有冷链储运不一定会失效。即使失效疫苗,事实上没有“影响人命”。
就通过这三点,“口袋育儿”得出结论:“澎湃新闻的记者‘或影响人命’这句话就特别不负责,严重误导读者”。
如果说本文的第二部分证明的是“口袋育儿”的运营者毫无新闻学素养,上面这段逻辑链则足以证明“口袋育儿”的运营者基本的逻辑思维都没有。下面继续逐条打脸:
理由①:涉案疫苗,不是假疫苗,是合格疫苗。
说的好像这点是“口袋育儿”你新发现的。事实上,澎湃新闻的报道并没有隐瞒这一点。澎湃新闻强调的是:“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
理由②:合格疫苗没有冷链储运,不一定会失效。
首先,“不一定会失效” != “一定不会失效”。而只要存在失效、变质的疫苗,又被使用了,对接种者就可能会有风险。概率虽低,但对于中招的,就是100%。
其次,澎湃新闻是这样援引的: 据济南警方介绍,庞某卫所贩卖疫苗虽然是正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但其未按规定进行冷链存储和运输,部分属于临期疫苗,流通过程中存在过期、变质的风险。
——《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
“喂,110吗?这里有人不相信你的话。” 理由③:即使失效疫苗,事实上没有“影响人命”。
“口袋育儿”称:“因为整个事件是去年就查获了,问题疫苗也收回了,事实上没有人因为这事伤亡!”
关于“问题疫苗也收回”的打脸已在第一部分说明了,我纳闷的是,“事实上没有人因为这事伤亡”,说这话的底气从哪里来的?
这案子公安、食药监不是仍在查吗,官方都没有给定论,“口袋育儿”你这样信口开河、随口胡诌,乱开上帝视角,真的好吗?严谨的说法难道不应该是“暂未出现重大不良反应和事故”么?
“口袋育儿”又称,“这次事件暴露的没有冷链疫苗,最大的危害也就是“失效”(其实很大可能还并没有失效);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别的主动伤害!”
而澎湃新闻的报道援引学者的观点: “这是在杀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评论称,接种未经2℃-8℃存储冷链运输的疫苗,首要风险是无效免疫。例如狂犬病这类致命性传染病,接种者免疫无效会感染发病死亡。
——《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
“喂,北大医学部吗?这里有人不相信你们教授的话。哦。等等,我问问。”
“口袋育儿”,我问你,你好好回答。你说“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别的主动伤害”,你来担保咯。你是哪个学校医学院毕业的?
所以,北大医学部的教授认为有害,“口袋育儿”的运营者认为无害。手机前的读者,你信谁?
“口袋育儿”还给澎湃新闻扣上了“妖魔化疫苗”的帽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为什么我觉得正常的读者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是:卧槽,尼玛疫苗也有假?!下次一定要到正规的地方去打贵一点。而不是:卧槽,尼玛疫苗也有假?!那我下次不打了。 这批疫苗到底有何危害,是否需要担心?《南方周末》关注健康领域的公众号“健言”,在3月19日发布《监管漏洞下的5.7亿失效疫苗,风险到底有多大?》,有着非常全面和科学的解读。
值得注意的事,该事件中涉及的疫苗从2010年至今已有六年时间,暂未出现重大不良反应和事故。目前,公众不必过度恐慌,更不必担心国家统一分配发放的一类疫苗的质量和安全;如有接种二类疫苗的需求,则应尽量选择有资质保证的正规接种单位。而查清楚疫苗的流向并及时进行补种是应该继续关心的。
——《监管漏洞下的5.7亿失效疫苗,风险到底有多大?》
赛诺菲巴斯德高级医学总监法国医学博士舒俭德和南方周末解释,从纯学术角度讲,没有数据告诉我们过期疫苗或冷链断裂疫苗的安全性数据,因为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开展的。但从理论上讲,如果过期或高温造成疫苗中蛋白质变性,应该有影响的。
——《监管漏洞下的5.7亿失效疫苗,风险到底有多大?》
即对问题疫苗事件,应该“持续关注、无需恐慌”。也就是说,不必过度恐慌,但也并不是意味着此事已画上了句点,需要监管者、公众持续关注,心存警惕。也许还是颗定时炸弹呢。
四,谋财就好,何必害命?
前面三部分是针对“口袋育儿”对澎湃新闻的指控做的反驳。是就事论事。相信各位读者读罢后会有自己的判断。再强调下,并不是澎湃新闻不会犯错,不能被批评,而是,请有理有据的。尤其是在涉及这类公共利益的议题上。
下面是夹带私货时间。
批评不应该讲动机论,如果新闻稿件中出现硬伤,不管是谁,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有权批评。
但当批评是无中生有,无理取闹时,总会让人多一个心眼。
“口袋育儿”到底是何方神圣?能拳打国家食药局总局,脚踢济南公安,PK北大教授,这么厉害,你咋不上天呢? 经历多次创业的前百度社会化网络事业部总经理麦田,带着一款名为“口袋育儿”的移动APP产品再次进入市场,其公司也正式更名为北京麦田互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5月20日下午,在做客DTV访谈时,麦田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APP抓住真实的用户,而“口袋育儿”未来要做的,就是基于大数据用户行为抓取和分析下的精准B2C电商平台。 定位:母婴垂直领域的精准电商平台 ——《麦田再创业口袋育儿:定位精准电商已获天使投资》2014-05-21
口袋育儿专注0-6岁育儿社区,选择从高端优质育儿切入,旨在为用户传递新锐科学育儿理念,推荐中高端个性化育儿用品。创始人麦田(阮鹏),04年开始从事互联网行业,曾就任博客网产品总监、天涯网产品总监;曾创业SNS项目蚂蚁网,后被百度收购,孕婴童领域的“口袋育儿”是麦田人生的第二次创业。麦田接受猎云网采访时表示,“孕婴市场横向来看,创业方向是在走差异化路线,但纵向的深度也是可以挖掘的,而口袋育儿的切入点就是纵向深挖用户的高层次核心需求。” ——《口袋育儿:定位优质育儿问答社区,5分钟有问必答》2014-11-27
“口袋育儿”正式更名为“靠谱妈”。靠谱妈,靠谱的新手妈妈育儿社区,国内著名的育儿APP,特别适合宝宝0-3岁的新手妈妈。普及传播科学育儿知识,助新手妈妈轻松育儿,已深受200多万辣妈的喜爱和推荐!
AppStore 2016-01-17
“靠谱妈”?不靠谱!
不是说做育儿用品的电商就不能做科普,但科普是有门槛的啊,不是谁都有能力做一个果壳网、丁香园的。不说你要找一个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至少你得找一个接受过新闻学训练的,逻辑清晰的吧。
将“推荐中高端个性化育儿用品”作为赢利点没有一点问题,但用不专业的知识,误导用户、误导公众,这罪过可就大了。明明前面是深渊,你偏偏说,哪有,这平坦得很啊。那这就不只是谋财,还是害命了。
题外话这本是一件与我无关的事情,我已经离开澎湃,也没有参与这则新闻的采写,并不比读者知道新闻背后更多的细节。周末的早上本来躺在床上睡懒觉,刷朋友圈时看到有人分享了“口袋育儿”的文章,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口袋育儿”的观点之荒谬,根本不需要额外再找什么资料,只要有一点新闻学的常识,就能在文章本身中发现其核心证据是靠不住的。但这样的文章很能糊弄人,符合网友对剧情反转的心理预期。传播量会越来越大。想想我就睡不着了,从床上跳起来就打开电脑,用上了这百八十年没开的公众号。
写这篇新闻的两位记者我都认识,但因为写这篇文章不需要额外的信息,因此直到发布,我都没有联系两位。因此本文可能会出现瑕疵或硬伤,欢迎指出。我在其中一位记者的朋友圈里看到他发给“口袋育儿”的消息,希望“口袋育儿”能澄清事实,避免误导读者。不知有无回复。
“口袋育儿”在开篇题图的图说中称:(最新消息:本文发稿前30分钟,我们发现澎湃新闻的疫苗报道,已经在其网站下线。具体原因不明)。 报道下线有很多原因,但就这篇报道而言,肯定不是因为有硬伤。
目前为止,澎湃新闻的微信上还能阅读到这篇新闻。不过你要是多点几下“举报”,也会很快下线。而且具体原因不明。
另,对“口袋育儿”说,澎湃新闻的那篇报道不是标题党,我的这篇才是。
不谢。
以上。
吴恒2016.3.19本文可随意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