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蜗牛98 于 2016-6-19 13:35 编辑
这个年头,在制药企业做质量管理的一直抱怨自己的丫鬟命。在经常闲扯的QQ群里面,也有两个同学:黑锅王、补锅将,看到这个估计大家会在心里说:这两个肯定是质量部门的,都是平时嫌弃你碍事,关键时候上来堵抢眼,背黑锅的角色。 有时候就想:他们这个优良的传统是从哪里来的? 在看到绿茶.发的《重出江湖的毒胶囊亮瞎谁的眼》以后突然就想,质量部门的这个优良传统是不是从药品管理部门继承过来呢?估计是这个样子的,只是大家不好意思说而已。 这次的“毒胶囊”是6月14日的新闻,耐心的读完了文字内容,开始没有看明白新闻要表达的意思,不过看到他们给出的关系图以后,才明白,这是一个典型的制假售假案,使用的是铬超标胶囊壳。 但是,刚看到题目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是不是那个公司倒霉的使用了不合格胶囊壳,被抓了现行吧! 估计全国人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正常人的反应应该和我差不了多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就不得不从12、13年那两年的“毒胶囊”事件说起。 简单的回顾一下, 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那期《胶囊里的秘密》中提供了,从工业明胶生产企业-胶囊壳生产企业-制药企业的完整的证据链。 接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大量的人力,对全国所有制药企业进行了一个专项调查。 我们那个小公司,都来人了,上来问的第一句就是:你们公司有没有生产胶囊。听到没有胶囊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到检查人员轻松了下来。在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的时候,似乎对对应的辅料生产企业也顺便进行了一次检查。 在专项同时,对全国的胶囊制剂也进行抽检,还好,被通报也就13家,召回;卫生部也要求相应的通报产品禁止销售。 在药品监管部门拼命洗地的时候,工业明胶生产商的厂房一把火给烧了,胶囊壳厂家也被关了。 最后,只要是有胶囊制剂的药品生产企业,都去买了重金属检测设备。 到这里“毒胶囊”事件算是完结了。 但是就完结了的“毒胶囊”事件其实还留下了很大的悬念:明胶的生产工厂怎么会一把火烧掉?他们生产的明胶是不是都被这几家胶囊厂采购去了?肯定不是,我记着当时他们说的是大部分是去了这几家胶囊壳生产企业,而不是所有的,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业明胶也就是所谓的“白袋子明胶”下落不明,不过这些都被一把火给掩盖过去了。 还有没有其他的明胶生产企业的工业明胶下落不明?除了被胶囊壳生产企业买去,其他部分到哪里去了?……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 事件结束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着的制药企业承担下来了轰动全国的“毒胶囊”事件,洗地也算及时,不过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效果。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在这次事件里面制药企业的主要责任还是在供应商上面栽了跟头,说白了,其实到现在制药企业供应链管理和渣渣也没有什么区别,最后会不会被连累,鬼才知道,反正中药提取物专项的时候,同样也遭了很多家。 那个,不是推卸责任,当时修正说:国家法规确实没有要求对做这些检查。这个是事实,但是在**拼命洗地的时候,你说的这种实话,就是不和谐的表现,于是被道德和行政上被灭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自此以后, “毒胶囊”,准确点说应该是“毒胶囊壳”就和胶囊制剂、和制药行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让围观群众产生了类似认识。 接着在14年、15年乃至16年“毒胶囊”,一次都没有拉下。 特意去翻了翻历年的新闻,上面说的都是工业明胶,被人制成了胶囊壳,再被人买了去制成假药进行销售。要了能吸引群众的强势围观,新闻不起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名字,怎么能行,于是每每都是往药品上进行关联。他们确实成功了,论坛上还是有很多地方于是都在说这个事情了。 为什么每次遇上类似的事情都往制药行业引,明明制药行业也是受害者,但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受害人待遇,反而都是被当成凶手被放到审判席上去? 至于真正的凶手是谁,谁关心这个。反正当年初中语文老师也记不得写题目的人是谁了。 所以,在制药业做质量的那部分人就不要整天埋怨自己背黑锅了,你们的习惯就是制药行业的优良传统啊,这个的传承全都靠你们了啊。 黑锅王,非我制药行业不能胜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