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目前我国已建设了完备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缺医少药问题,药品监管体系也不断完善。但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需继续加强“救命药”“短缺药”的供给,强化监管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药品安全和质量,CIO合规保证组织整理发送。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全国药品安全工作作出统筹部署。《规划》提出,要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动出台药品违法行为处罚到人的法律措施,加大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政府严厉打击药品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态度和决心。”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表示,现阶段我国药品保障体系正处于从安全向质量过渡的关键时期,能否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向提高药品质量迈进,已成为维护公众健康和提升监管效能的主要因素。
“十二五”时期 我国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一批在治疗肿瘤、罕见病、儿童手足口病、脊髓灰质炎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以及国产生物材料、高端影像类产品、心脏血管支架等医疗器械加快上市,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不过,当前我国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产品质量疗效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一些临床急需产品难以满足公众治病的实际需求,近四分之三的药品批准文号闲置。同时,药品监管基础仍较薄弱,监管能力与医药产业健康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执业药师用药服务作用发挥不到位,公众不合理用药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
执业药师不足已成为困扰零售药商发展的一大难题。对此,《规划》提出,到2020年,每万人口执业药师数超过4人,所有零售药店主要管理者具备执业药师资格、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此外,对于一些价格低廉的“救命药”在药品市场难觅身影的问题,《规划》也特别提出,要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机制,保证临床必需、用量不确定的低价药、抢救用药和罕见病用药的市场供应。
社会共治在此次规划中得到强化《规划》明确,要合理划分国家和地方抽验品种和项目,加大对高风险品种的抽验力度,扩大抽验覆盖面;坚持部门协调,全链条发动,破除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体制机制问题;制定细化药品价格、招标采购、医保支付、科技支撑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督促企业主动提高产品质量。
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药品安全是公共安全,超越监管看安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化解当前食药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多样化风险。《规划》要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也是倒逼药品企业从源头全面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产业贯穿从实验室到医院的全链条,必须强调各环节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胡颖廉认为: 此外,还要围绕新药一定要“新”、仿制药一定要“同”两大关键,鼓励研制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创新是引领发展和监管的第一动力,医药产业必须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而破解结构性矛盾。”胡颖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