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出问题都归纳为品质问题?这次真的讲透了 到底什么是品质问题?每一个公司都几乎在讨论这样一个命题。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品质部。但对于一位质量经理,又有什么苦衷呢? 一位质量总监发飙:“什么是品质问题?研发部将图纸弄错了,那叫研发问题;工艺部将作业指导书写错了,那叫工艺问题;生产线将一个产品做错了,那叫生产问题……而现在,所有这些问题公司都叫品质问题,老板一听是品质问题,就来骂质管部,就来骂我。” 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有五六家客户发来重大质量投诉。老板上火,打电话斥责我:“为什么我们最近有这么多问题?你作为公司的品质总监,是干什么吃的?!到底是你的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态度问题?” “对于公司面临这么多的品质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管理混乱。”并总结以下五条问题点。 问题之一:崇尚人治,强调品质是盯出来的;客户水平提高了,我们却没有变 有的问题如果发生在七八年前,可能不会是严重问题。可现在客户的层次提高了,要求提高了,而我们的做法还没有变,我们输出的产品质量也没有变,问题就来了,就是现状和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目标或要求提高,现状不变,问题就产生了 问题之二:集团军的规模,游击队的打法,不出问题才怪 公司员工的做事风格,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跟着感觉走,走到哪里算哪里’。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不明确,员工按流程、按要求做事的意识差。 问题之三:公司的组织分工与权力分配存在很大问题,高级管理者的职权与角色错位 问题四:公司想做的事情太多,自身能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当 问题五:我们公司缺乏先进的品质文化和对自己工作结果负责任的意识 公司的品质文化有问题。公司目前对待品质、成本、交付的态度就是:交付第一,成本第二,品质第三,在面对品质和交付、成本相冲突时,我们往往将品质放在最后考虑,先将货发出去再说。 好的产品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品质的关键在于管理。 一、质量是由客户决定的 产品到客户手中,无论标榜的是多么豪华的配备、性能是多么卓越、外观是多么的精美,但是,并不是客户所需要的,结果是淘汰一途。因此,制造商的立场与观念:用“最适质量”取代“最佳质量”;而“最适质量”即是让客户感到“最满意的质量”。 1. 满足客户现在的需求 2. 保障客户未来的需求 二、质量不是增加成本,而是可以降低成本 人们对质量认识的错误观念:提高质量就是要提高成本。 对于制造业而言,不良率下降,成本就会下降: 1.不需要花费检验、修正不良品的成本; 2.没有不良品,节省材料更换、机器调整的费用; 3.因不良品的减少而有更多生产机会; 4.在不良率减少的情形下,可以改善生产的持续生产能力。 三、品质管理 品质管理就是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减到最低,甚至剔除。品质管理是管理者为了达到部门的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1. 从不稳定的产品质量抓起 不稳定的因素来源于: 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 2. 品质管理基础 (1)标准化 标准化是管理不稳定质量出现不可或缺的准则,野蛮制造的“克星”。 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简便化 (2)信息化 数据化可以说对偶发不稳定的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所谓数据化,就是尽量将事情用数值表示。 (3)质量教育 持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让员工第一次做对。 (4)质量成本分析 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故障成本 (5)质量缺陷分析 轻微缺陷、一般缺陷、严重缺陷、致命缺陷 (6)设备管理 设备优化、设备保养 3. “三按”、“三检” (1) “三按” 1.要求员工按工艺、按图纸、按标准操作(上岗前培训及现场指导); 2.要求检验员按工艺、按图纸、按标准检验; 3.要求技术部编制工艺、绘制图纸、制定标准。 (2)“三检” 员工自主检验、巡回检验、员工之间互检 四、品质三大控制 1. 进料控制与库存品质管理 进料控制的5R原则,5R原则是指适时、适质、适量、适价、适地的采购物料。实现了5R,就可以确保需求、成本、品质等各方面对物料供应的要求 2. 过程控制与SPC—统计过程控制 3. 终端控制与顾客满意 五、品质管理与全员改善 6S活动源于日本,它指的是在生产现场中,对材料、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进行相应的活动,为其他管理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