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3782|回复: 7
收起左侧

[谢沐风] 别抠啦,主成分比杂质毒多了!—读“八成新药临床数据涉假?食药总局回应称不符合...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18-4-12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谢沐风   
谢沐风老师的文章很接地气,对现象的剖析入木三分,深受业内同仁喜爱。此番,谢老师针对药物的有效性、杂质、不良反应三方面关系进行了极为客观理性的论述,依然不容错过!请静心阅读、一定会对您有所裨益.......
【 写作背景】   
10月10日,本人在本号发表了“【这个可以有!】仿制药杂质含量比原研药多、只要在限度内”一文,旨在引导众人具备“药物经济学”理念、把握好杂质控制的度。

8月1日,曾在“药物一致性评价-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过另1篇类似文章“别抠杂质了,抠溶出吧!——谢沐风老师对《溶出度试验技术》一书的解读”,意欲劝慰业内将杂质过度研究的经费“花在溶出上、用在药剂中”,唯有如此才能研制和持续生产出质量匹敌于原研药的仿制药来。

今日休息在家,当读到此篇报道后,再次对“临床不良反应主要是药物自身所为、还是微量杂质所为”的问题陷入思考,于是乘兴提笔,撰写系列-3,以飨众人……

【 不良反应与杂质】   
文中提及的临床数据造假,相信每位同仁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这里不做评述。但这段内容却唤醒一个我们长期忽视的概念:是药三分毒。具体如下:
微信图片2.png
(经溯源、该段内容来自于去年10月的一篇文章“【仿制药大洗牌】药效差距的真相”)

此段表述充分揭示出:药物自身有毒、且有时较大;所以,《药品使用说明书》中“不良反应”栏内会有数个条目,就是告诫医生和患者“主成分是把双刃剑、自身缺点不容忽视”。

再来看则报道:WHO针对中国人癌症高发,于2014年底给出了9条预防建议,其中第6条是“不要长期服用可能致癌的药物”:受某些观念影响,很多中国人都有不经医嘱而自行服药的习惯,这极大地引发了用药安全性,甚至因用药不当而致癌。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有约20万人因用药不当而致癌,可致癌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氯霉素、土霉素、利血平、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甲基睾丸酮、乙烯雌酚、苯巴比妥、异烟肼等药物。看到了吧,连主成分自身都致癌!所以,在《ICH-M4E(R1)指导原则》中早已明述: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与(1)主成分和(2)患者身体机能相关、与杂质无关。

本人多年前就曾被数位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指教:判断药物是否有效、关键看有无副作用,因为疗效与副作用是一对“双胞胎”,没有副作用就没有疗效;文中所述的氯氮平便如此。且由于含量是100%,故主成分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远大于那微量杂质。

除以上2点外、不良反应还与(3)给药途径息息相关。静脉输液风险最大,但我国过去多年却作为“首选给药途径”被疯狂使用,导致现今涌现的众多问题和矛盾皆来源于此(如医患纠纷、如辅助用药等)。近期,各地纷纷出台“禁止门诊输液”的强制性规定,就是为遏制此种滥用的万般无奈之举。

但令人遗憾的是、业界很多同仁认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杂质所为,于是在过去多年开展了大量的、甚至是走火入魔的研究,导致了舍本逐末的结果:国产药物有效性差强人意→ 医生和患者逐渐对国产药失去信心 →  原研药多年来独占鳌头 → 医保支出不断上涨、国家财政捉襟见肘 →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应运而生、以解决已上市药物的有效性问题。


【 再来点评一下有效性】   
国产仿制药的症结主要还是制剂低劣所造成的生物利用度不理想,这从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制订便可一目了然。该药物《中国药典》拟定为:转篮法/100rpm,0.1mol/L盐酸介质1000ml、30min、80%限度。氯氮平虽是水难溶性药物,但为pH值依赖型(随pH值增加、溶解度变小),具体数据如下:

微信图片_3.jpg
pH1.2介质中溶解度最大,使得一个低劣的制剂也能在30min时溶出量达80%以上,毫无区分力。
经查:原研企业诺华制药申报到日本药审中心(PMDA)的材料中溶出度质量标准为:
微信图片4.png
☆桨板法/50转:强度弱于转篮法/100rpm
(若质疑、请试验,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4.0 介质:溶解度较1.2介质小1倍多,溶出曲线肯定较为缓慢(≥45min达到85%),具有体内外相关性和区分力。

由于《中国药典》制订的溶出度试验要求低,所以企业无需对制剂处方和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便能符合规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诺华制药在日本“老老实实”上报了有区分力的溶出度试验条件,盖因PMDA极为重视溶出,使得原研企业不敢瞒天过海、糊弄了事,其后的仿制药就必定萧规曹随。

如此,当体内pH值较高的患者服用国产仿制药时,药物吸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导致必然发生的不良反应症状没有呈现,结果对部分患者为无效情形。

【 行业声音】   
再来看看丁香园网友们的“肺腑之言(均是近几个月的发帖内容)”:
1)做了近20年研发,感觉一直在跟着政策变化走。要时刻关注药审中心(CDE)指导原则,否则很有可能大量工作徒劳,因为看ICH远不够,因为CDE内个别老师有时要求得“比ICH还ICH”。

CDE作为“裁判员”,对行业的专业导向和推动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没有谁能不遵守“游戏规则”生存下去,一个科学稳定的游戏规则更加重要。但是、让我们来看看近一年来大量临床批件的审核意见(均是数年前申报的品种):
☆ 关注起始物料和中间体等中的杂质研究(“公元前杂质”也不放过~)。
☆ 继续优化有关物质方法(“样品太干净”了也不行,会被怀疑分析方法有问题,因为我们企业都是有“原罪”的,呵呵~~)。

也不知道审评老师有没有静心看资料?无论资料做得如何,80%以上品种均无一例外地有这2条,简直成了“八股文”。更为无语的是:一个主成分24μg的口服固体制剂,仍然要重点关注基因毒性杂质!

2)已经抠了10年杂质,还要抠多久?而且现在抠得比以前更严重:以前仅需研究终产品中含量大于0.1%的杂质(这完全符合ICH思路);现在还要研究中间体中大于0.1%的杂质;更难搞的是《基因毒性杂质》和《重金属杂质》,需要LC-MS、GC-MS、ICP-MS“一拥而上”,有个品种看下来、有10多个基因毒性杂质,这要浪费多少银子啊!(听说、那些卖高精尖分析仪器的外商每天都在“趴被窝乐”、生怕别人知道,哈哈~~)

3)读读“为总局CDE领导点赞:一致性评价会议直播录音及发言稿公开”这篇报道吧!在目前全行业如火如荼开展一致性评价、以解决我国已上市部分仿制药安全无效的大环境下,我们敬爱的领导依然在“大谈特谈”杂质:在一个7月份的公开会议上发言时,竟然要求企业“研究一个口服固体制剂中的60个杂质(主成分仅10~20mg)”。想必我们的裁判员已被外企和“国内特别能抠杂质的个别企业”给“洗脑”了!

4)所有研究无非换来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3个字:未检出(0.05%以下)。即便检出、也大多在ICH制剂质控限(0.2%~1.0%)以下,不会对临床带来任何安全性问题。

5)CDE、改名吧、改成“全球杂质研究中心”。再抠下去、预计未来要研究“空气中的灰”了!

总结】   
本人斗胆写下和转载以上内容,绝非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仅是诚挚地寄望CDE作为行业“指挥官和裁判员”,能够在审评时理性看待杂质、客观认知不良反应;尽可能把握好审评尺度,切忌追求完美、无穷无尽;同时,也希望研发界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胆识魄力和客观清醒的专业作为。

综上所述:国内药物质量提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需各方的共同努力,但首先是专业认知的趋同与一致,如此才能做到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就像中国男足那样。

截稿时,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扑面而来:CDE终于开始鼎故革新、励精图治,不久前招贤纳士了“前FDA-CDER临床审评组组长、资深审评员何如意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在此、衷心为此举点赞!并寄望何博士能和国足教练——里皮先生一起、“化腐朽为神奇”,带领CDE审评员们,在未来更加关注溶出、关注工业药剂学、关注临床有效性,从而为国产药品(还有国足)的扬眉吐气和凤凰涅槃奠定基础、开创未来。

最后,引用毕局长10月19日在“2016年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上的讲话来结束本文:监管部门要严把“上市关”。药品上市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有效。药品如果无效,会贻误治疗,浪费资源,这也是最大的不安全。【注意:此处的“严把上市关”不是针对杂质、而是针对有效性哦~】

随笔于沪上初秋


【 声 明】   
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专业认知与体会,不代表所在单位与官方观点。文辞若有不当之处,还请相关同仁海涵,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因为在下仅是诚挚地寄望祖国制药产业能够健康理性地发展,如斯而已、别无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8-4-12 15: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质与溶出,都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4-12 11: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中肯。现阶段虽然已经加入ICH,但是目标还是有偏离的。用药安全,杂质的因素固然是重点,但是药物本身带来的副作用不可忽视。就拿阿司匹林来说,预防冠心病等一些处方限量的作用就是研究副作用得到的结果。再一般的来说就是“伟哥”也是副作用研究的产物。副作用带来的风险有时候比杂质厉害的多,特别是抗肿瘤、抗癌等一些特殊用药的领域。同意楼主部分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8-4-12 12: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蛮有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5-4 11: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CDE审评专家认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5-30 1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为谢老师鼓掌,杂质抠下去,无非API纯度要求提高,制剂过程严苛,最终成本大幅上升,转嫁到患者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9-2-8 2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非常好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王
发表于 2022-7-12 10: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8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