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遴选一周问答精华,让知识传递更加便捷,尽在《蒲答》专栏。 本次内容由“持久的永恒”编辑,“山顶洞人”修订 栏目内容采集于蒲公英论坛,主要来源《有问有答》板块,不代表蒲公英论坛意见。 PS:诚招冠名商! 问:一个文件要不要作为受控记录,比如说设备使用记录,因为前段时间我们公司的不是受控的也不能盖受控章,但其他公司审计的时候提出来要盖受控章,我感觉各个公司有自己的规定,不一定要听其他公司的要求,可领导听到缺陷就立马整改,这样对吗? 答:ning_zilv:一个文件受不受控关键在于文件本身用途,如:批生产记录用于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关键参数等内容。这些记录受控能够更好起到保障药品质量和偏差调查等作用,这种文件必须是受控的。
若文件的用途不是关紧的,则不必按批生产记录那样去管控。但也应按公司的体系框架编写,如页眉页脚批准签字等内容相应的格式,不能随便在A4纸上打印几句话就是公司文件,同样记录应标明记录的出处,是SOP中的文件还是验证方案中附带的文件。 问:1,关于氮气有很多标准,比如工业氮,纯氮,高纯氮,食品添加剂氮气等,那么原料药厂用到的氮气会与产品接触,该按照哪个标准进行检测呢???
2,氮气质量进行周期性检测吗?周期多久?有没有法规规定?? 答:飞凌大圣:1、你家的氮气源是什么?外购的液氮、瓶装高纯氮、还是制氮机现制的,不同来源的控制指标有较大的差异。
2、参考以上多种氮气的标准,制定属于自己的内控质量标准,与物料直接接触,自然少不了粒子数、微生物限度、含油量、含水量等关键指标。如果是无菌原料药,还需要对氮气控制更加严格。
3、周期性检测,如果是外购的,逢到必检,尤其是无菌原料药;如果自己现制的,建议每次开机必须检测,要是一年四季一直开机,建议制定周期性检测,如一周一次等。 问:溶液剂里 灌装时发现 药液里含有 絮状物 毛纤维状的漂浮异物 过滤使用过 0.24的pp滤芯过滤 和换过0.45的板框过滤 同样问题还是存在 请问大神些 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些环节 答:data1313:1.先查看配液罐药液是否与终端一样问题有絮状物,如果一样有,第一,滤器完整性存疑。第二,继续排查使用的物料、称量投料过程、环境是否完好。如果没有,排查终端的问题,取样器具、取样过程、取样地点取样环境及取样时间,也同样需要包括转移样品及检测过程。
2.抽查前次生产产品是否一样有絮状物以及前次清场的情况。
3.所用内包装容器从领料、清洁、使用过程可能带来的污染 答2:努力学习:确认下药液储存环境,是不是温度导致药液析出了 灌装时发现药液内有絮状物:
先用洁净的具塞瓶在药液接收罐内取药液进行可见异物检查:
1)如果有:
A.确认中间体检测时是否有,如果中间体都有(个人觉得不可能,如果中间体都有你就不会灌装了,除非为参数放行),考虑一下是否为过滤器完整性出问题或者药液与过滤器及管路适应性有问题;
B.确认一下过滤前药液可见异物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每投一种物料都检查一下可见异物,确认是否工艺在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2)如果没有:
A.再用洁净具塞瓶在灌针处取药液进行可见异物检查,确认是否为灌注系统原因;
B.如果灌注系统药液可见异物合格,单独取管制瓶进行可见异物检查,确认是否为管制瓶原因;
C.如果灌注系统药液可见异物合格,单独取胶塞进行可见异物检查,确认是否为胶塞原因;D.考虑一下环境温度,以及灌装时限等; 问:公司的色谱系统今年安装了网络版,那么在计算机化系统确认中应该新增哪方面的确认吗,还是说常规确认? 答:long_five:首先,每台色谱的硬件部分需要做确认,以液相色谱为例,确认项目参考《JJG705-2017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对照是首次还是后续,做相关的项目。企业每2年的外部校验,按理也应该参考这个标准,但目前的外部校验一般都很水。企业内部定期(如半年/一年或每季度)做校验,做风险分析针对容易漂移的项目做内校。气相色谱仪、红外、紫外、原子吸收也是一样道理,也是查JJG的标准,企业来做,一般风险大的项目都要做的,不做碰到专业的审计老师就是个缺陷。
然后,就是软件的验证了。既然上了网络版,肯定是网络版整体验证啦。。。软件方面,所有挂到计算机化系统上的部分都作为一个整体来验证。整体(软件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域控服务器到客户端,到采集服务器,到与之相关的打印机、仪器、交换机等等)做一次验证。这个验证有一点技术含量,讲通了也就是一层纸的问题。 但最大的问题是,普通的制药企业人员没有基础,听不懂。至少要花几天的培训,然后经过实践,才会懂得CSV。 歪楼:都上完了,还没搞清楚计算机化系统,那么被供应商坑的可能性很高,先有个心里准备吧 https://www.ouryao.com/thread-497591-1-1.html 现场QA检查问题是否作为偏差,检查时是否需对外提供? 问:现场QA在生产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都需要纳入偏差管理么?在外部检查时还需要提供出来供检查官查看么? 答:苦瓜阿布:一个公司的偏差不需要隐瞒的,偏差本身就可以根据风险分为重大,一般或其他级别,登记,调查,CAPA按照流程执行即可,没必要进行隐瞒什么的;
并不是说一个公司的偏差比较多,这个公司体系 就不好!从另一方面如果偏差调查彻底,流程清晰,更能说明你们公司体系完善; 歪楼:那个企业还没有自己的一套小99啊,总结一句话就是:看情况 CAPA是否要分级 问:蓝雨~:1:一般情况下,来源于偏差的CAPA跟偏差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但是简单说明下就好啦;2:CAPA常用的是根据FMEA得出的结论,那就有分值,根据分值确定低中高;3:CAPA级别不同,投入的精力不同,后期还会牵扯到有效性核查。 级别低的CAPA可以不需要有效性核查,但是级别高的CAPA常常需要有效性核查,根据有效性核查的结果来反映当初的CAPA是否合理、有效。 问:请教大家我们申报工艺发酵时间为19-21小时,但是判断发酵终点是以pH值的变化为依据,日常生产中发酵时间不足19小时需要走偏差吗? 走偏差该如何走? 答:fosdoy:需要走偏差,需要分析为何pH达到要求时周期不符合要求,但可以根据偏差处理情况(比如符合生产要求)进行相应风险评估,进而通过验证申请调整发酵时间范围;或者调整发酵工艺,使周期在范围呢。 问:不知道大家在制定警戒限度时有没有碰到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警戒限度太低,日常监测的结果经常到达警戒限度,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总不能每次都启动偏差调查程序吧。 答:lilian2007177:不知道你是用阈值法还是2σ定出来的,理论上用你真实的数据算出来的警戒限应该不太容易超标的,概率挺低的;除非你原来的数据不太真实,现在真实就老是触碰到警戒限;
如果是警戒限离着标准线特别远的话,可以人为评估去提高警戒限,以免引起过度警戒;三天两头超警戒限,会导致人员反应疲乏,以至于真的出现严重情况时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通俗点就是狼来了喊的太多了,大家习惯了不处理,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就麻烦了,这个在ISO关于公共系统的警戒限里提过 歪楼:话扯远点就是好好学下统计去别天天超,搞的质疑你定得限度。 “赤健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 联系方式: 天麻妹18284005401; 杨曙光13908125612; 。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