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820|回复: 4
收起左侧

[谢沐风] 无需东施效颦 — 解读原研制剂杂质含量远低于限度值的原因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21-7-6 22: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孙艳红 于 2021-7-6 22:55 编辑

作者:谢沐风   来源:蒲公英

导读:近期推送了数篇杂质研究与控制尺度的微信文章后,收到多位同仁来电来函,询问“原研制剂中的杂质含量为何远低于质量标准限度值?其有什么专业意义和临床价值吗?”。针对该问题,本人根据多年从业经验,交流如下:

发达国家约20年前就已不再生产原料药,均是从发展中国家采购(主要是我国和印度、如此将污染和雾霾留给我们)后进行再处理(如重结晶),制成制剂生产所必须的“晶型、粒度分布、颗粒形状、比表面能、晶格能、固有溶出速率”等这些我们从来不会在公开文献中看到的API核心物化指标,投入到工业药剂学的大生产中。

但当原料药进入发达国家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审评部门从来不会关注以上关键性参数,只会对杂质提出严苛要求;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外商在采购时也极为重视杂质。如此,营造出“杂质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感觉。但在下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资本主义国家”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之举,其主要目的为:

1.施放“烟雾弹”,使发展中国家在研发仿制药时南辕北辙、误入歧途,从而耗费掉其有限资源,促使其在有效性研究上浅尝辄止、寥寥草草,导致未来生产的仿制药安全无效,最终原研药依然可独霸天下(该观点本人已在多年前公开撰文);


2.促使发达国家出品的高端分析仪器销售屡创新高,赚得盆满钵满,乐不可支。


3.为自己的制剂生产留出更多的杂质增长空间;


4.一种商业行为。


本文将以美国和日本厂商为例,阐述第4种情形:
美国厂商首先提出:请满足《美国药典》原料药质量标准的厂家举手,此时可能会有5家原料药厂和5家化工厂应答【注:原料药不是药、仅是化工品,故外商无需《原料药GMP证书和批准文号》,使得国内很多化工企业跃跃欲试。遗憾的是:我国药监局(CFDA)错误地将原料药当作“药”、采用注册制来管理,造成近一年来部分原料药被拥有文号的少量企业垄断→价格暴涨→制剂厂叫苦不迭→部分药品市场断货】。

再提出:熔程缩短1℃,此时有2家企业由于无法达到该要求退出。

接着提出:比旋度缩短±1℃,此时又有2家企业退出。

再提出降价要求:又有2家企业退出。

最后提出:哪家企业杂质最少就将花落谁家。

所以,中标企业可谓是“国内该品种的最强者”,但该最强没有任何专业意义,仅是一种公平公正的商业行为,因为美国厂商不收回扣,当难以取舍时,他们一定会找出某评判指标。

再来看看日本厂商:除了以上作法外,还会采取让供应商提供“不同杂质含量所对应的不同价格一览表”,随后根据制剂利润,选取杂质含量相对较低的原料药,盖因“面粉的成本对于面包的利润而言微不足道”,从而达到粉饰和美化原研制剂质量的目的。

虽然杂质实际含量很低,但原研企业在制订制剂质量标准时并未失去理智——根据杂质含量来确定限度值,依然能够保持科学与理性。

举例如下:

1.针对主成分降解产生的、含量不断增加的杂质  将花费50~100万人民币,通过某些动物实验,推导出该杂质用于人体临床时的安全限度后订入质量标准(如2.0%),即便临近效期时该杂质含量仅为0.8%,也不会为了好看——制订更低的限度值。


此种情形,便为仿制药留出空间——即当制剂水平劣于原研制剂,该杂质增长速率快于和含量大于原研制剂时,只要在相同效期内未超出限度值,也是完全可行的。

2.针对含量不变化的合成工艺杂质  原研企业一般遵循ICH制剂鉴定限【笼统法检测(液相归一化法或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或质控限【准确法检测(杂质对照品外标法和主成分自身对照+校对正因法)】来确定限度值。


具体如下:
ICH制剂鉴定限
主成分每日摄入量
鉴定限
>2g
0.1%或2mg/日(取低者)
100mg ~ 2g
0.2%或2mg/日(取低者)
10mg ~ 100mg
0.2%或2mg/日(取低者)
1 ~ 10mg
0.5%或20μg/日(取低者)
<1mg
1.0%或5μg/日(取低者)
ICH制剂质控限
主成分每日摄入量
2g
0.15%
100mg ~ 2g
0.2%3mg/日(取低者)
10mg ~ 100mg
0.5%200μg/日(取低者)
1 ~ 10mg
1.0%50μg/日(取低者)
1mg
1.0%50μg/日(取低者)
所以,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此种情形:某原研制剂中的杂质在《发达国家药典》和《进口质量标准》中制订了0.2%的限度,但实测结果却仅有0.02%。

此时,由于含量小于ICH原料药报告限0.05%,故研发单位完全可不积分、出具未检出报告结果;接下来的杂质谱比对研究,仿制原料药和仿制制剂中该杂质含量即便有0.18%的存在也是可行的,盖因未超过0.2%鉴定限的杂质在临床上不会有任何安全性问题,故多寡无所谓!

综上所述,就是原研制剂中杂质含量远低于限度的原因。遗憾的是:我国药品审评中心(CDE)内部分审评老师和很多同仁未能充分理解以上要义,片面要求和追求“杂质含量不得高于原研厂产品”,使得合成人员耗费大量资源与金钱,费劲费力、精工细雕做出该杂质≤0.02%的三批样品去申报;更有甚者,申报上去后,部分老师提出“既然贵公司能将杂质含量做到如此之低,那就严格质量标准中的限度值至0.1%吧”。倘若如此,企业将苦不堪言,未来原料药生产成本陡增,价格上涨,导致其后的制剂利润愈发微薄,但临床上却没有任何价值。

此番再次斗胆撰文,目的就是寄语CDE,作为“行业裁判员与指挥官”,应保持清醒头脑,一定要明了:发达国家自己不生产原料药,故对他国原料药“套上将杂质研究进行到底的技术枷锁”。因此,您们绝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切勿对自我生产的原料药施加过度的杂质苛求。聪明的做法是:借鉴《国外质量标准》中的杂质限度值;同时,“合情合理地把握杂质含量”也是《药物经济学》理念的体现。

如能洞察以上要义,就能触类旁通地知晓:近期极为时髦的、美国FDA于两年前推出的“数据完整性之真实用意”了!(这事儿太敏感,在下不敢公开点评,还请读者自我静思。  或请有识之士到美国、日本和印度去打听一下,这些国家的药企也都趋之若鹜、甚至顶礼膜拜地安装了那套“遏制知识分子造假”的液相系统吗?呵呵~~)

历史常常告诫人们:很多事情要待多年后才会真相大白,希望我们能等到那一天!
随笔于2017年端午节

【声明】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文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相关人士海涵。同时,所述内容属于专业认知、见仁见智范畴,还请异议者切勿上纲上线,在此先作揖叩谢了!

【延伸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21-7-7 08: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人或大部分企业都是跟风者,规则制定者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21-7-7 08: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算内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1-7-7 08: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话极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1-7-7 09: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个阶段不同使用要求,先阶段能保证有药用意义更大,比如很多最新的癌症药物,获益与风险平衡好,当副作用与疗效性的取舍上希望能多为普通大众考虑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7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