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314|回复: 6
收起左侧

[生产管理] 生物反应器或发酵系统培养基模拟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3 12: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各位大佬遇到几个问题,求助不锈钢发酵罐培养基模拟1、根据发酵周期,TSB在发酵罐培养基模拟5天后(模拟补料、通气等),是继续放在里面罐体里面培养14天(按照相应的培养温度)?
2、放在罐体,通过试镜观察感觉看不全,怎么检测无菌,取样出来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25-8-13 12: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问题拆成两部分回答,并给出可直接落地的操作建议和取样/检测流程模板,方便你直接套用到 SOP/验证记录里。

1)发酵罐内放置 5 天后是否继续在罐内培养 14 天?结论:可以也建议在罐体内继续放置并模拟整个 14 天观察期(前提是你要模拟真实生产/污染扩散条件),但同时应并行取样做培养学检测(见第 2 节)。理由和要点:
  • 如果目的是模拟“整个发酵周期内罐体在通气、补料、温度、搅拌等正常工艺条件下是否会产生微生物污染并扩增”,那么在罐内按实际工艺条件继续放到 14 天是更贴近现实的验证/模拟方法(即在罐内做长期富营养模拟)。
  • 如果仅做药典/无菌性/灭菌保持性验证,传统无菌检测常用14 天培养(两温度段或两套培养条件)来保证对慢长菌的检出。因此将罐体中样品在罐内保存并周期性取样送检,是较合理的做法。
  • 注意风险控制:在罐内长时间放置会有液体蒸发、pH 变化、溶氧波动、补料导致营养改变等因素,记录这些参数(温度、pH、DO、流量、补料时间/量)并写入报告。


2)“通过试镜观察看不全,怎么检测无菌?” —— 建议的取样与检测方案(可直接作为 SOP)试镜/目测不可靠,应以微生物学培养和必要的检测手段为主。下面给出一个具体、可执行的取样与检测流程模板。
A. 取样原则(无菌、代表性)
  • 取样点:使用罐体专用无菌取样口/采样阀;若无,使用经灭菌的针头经隔膜阀穿刺取样。
  • 取样工具:无菌针筒/采样瓶(带塞)、灭菌滤膜装置(若用膜过滤)、一次性无菌移液管等。
  • 取样前处理: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取样口(若SOP要求),丢弃首批几 mL(通常3–10 mL)以去除外来污染。
  • 取样量:根据检测方法:

    • 液体培养/肉汤富集:每次取 1–10 mL(放入带盖无菌管或瓶中);
    • 膜过滤法:若预期低菌落或需检测大体积,用 10–100 mL(或更多)经 0.45 μm 滤膜;
    • 平板平板计数:适当稀释后涂布 0.1–1 mL。

  • 频率/时间点(建议):模拟期内至少每日或隔日取样一次;关键节点(补料后、启动/停止后)取样;模拟终点(第 14 天)取样。
  • 阳/阴性对照:同时准备阳性对照(已知菌株接种的TSB)和阴性空白(灭菌TSB)以验证培养条件。

B. 检测方法(推荐多管并用)
  • 肉汤富集(TSB/其他)

    • 将取出样品接种到无菌 TSB(或特定富集液)中,封口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观察浑浊(常规 14 天观察期)。
    • 建议并行两套培养温度段:20–25℃(主检真菌/环境菌)和 30–35℃(检细菌),或按你单位既往做法设定。
    • 每日/隔日肉眼观察浑浊并记录;出现浑浊需做菌落分离鉴定(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

  • 膜过滤法 + 平板培养(敏感度高,适合低负荷样品)

    • 过滤一定体积(如 10–100 mL)通过 0.45 μm 滤膜,将滤膜置于 TSA/SDA 等固体培养基上或转入富集液培养,按两温度段培养并观察。
    • 方便计数和菌种鉴定。

  • 平板涂布计数/稀释涂布法

    • 对于高负荷样品,按 10 倍系列稀释,取 0.1–1 mL 涂布于平板,37℃/30℃ 培养后计 CFU。

  • 快速检测手段(可选)

    • ATP 荧光:快速筛查,但假阳/假阴较多,作为辅助手段即可。
    • qPCR:能检测特定微生物/快速筛查,但检测到 DNA 不代表存活菌。
    • 生物监测(空气/表面)若要模拟罐外扩散可并行。

C. 培养条件与判定
  • 培养观察期:推荐 14 天(符合药典/常规无菌检测习惯),每日记录。
  • 两个温度段:20–25℃ 与 30–35℃ 各一套培养,以覆盖嗜冷、嗜温与真菌。
  • 判定:若任一培养瓶/平板出现浑浊或菌落,则判为阳性,需进一步分离鉴定(菌种、CFU 计数、可能来源分析)。无菌结论需所有平行样全部阴性,并且阴性对照合格。

D. 无法用“肉眼试镜”判断时的操作建议
  • 不要只靠试镜。若视野受限,必须取样送培养
  • 若要在罐内直接“观察”,可用无菌透明取样管/取样器吸出固定体积到透明培养瓶里,在培养箱/摇床观察浑浊变化,便于拍照留证据。
  • 对于小量污染,早期常看不到浑浊,但通过膜过滤或富集可检出——因此取样+富集是核心。

E. 记录与可追溯性
  • 每次取样记录:罐号、取样时间、取样人、操作环境(门、人员流动)、罐内参数(温度、pH、DO、转速)、样品编号、送检时间。
  • 保存培养图片、平板照片、鉴定报告(若阳性)及处置记录。


实际操作举例(简短 SOP 样板)
  • 第 0 天:用无菌 TSB 装入罐并按工艺启动,记录参数。
  • 第 1、3、5、7、10、14 天(或每日)从采样口取 10 mL 放入无菌管(编号);并取 100 mL 做膜过滤;同时取 1 mL 接种到 10 mL TSB(两套温度培养)。
  • 送检:将样品在 30–35℃ 与 20–25℃ 两个培养箱分别培养 14 天,日查记录。
  • 若出现浑浊或菌落,立即进行莳殖分离鉴定并追溯环境/工艺点(补料、接种口、搅拌轴密封等)。
  • 完成报告:附所有培养记录、照片、菌种鉴定、结论与改进措施。


其他注意事项(风险点与小贴士)
  • 取样口/阀门本身是污染源,取样时先消毒并丢弃第一口样品。
  • 补料管路应与取样管路分开记录;补料时取样可能更容易检测出因补料引入的污染。
  • 若罐内为厌氧发酵,要考虑采用厌氧培养条件或厌氧平板以检出厌氧菌。
  • 保持阴性对照(灭菌TSB未接样),以证明培养条件无外来污染。
  • 若这是作为监管/申报资料,请把方法按企业 SOP 固化并做一次或多次重复验证(证明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点评

厉害,赞,厉害,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9-4 14:37
感谢大佬,基本上解答我的全部的疑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13 12: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3 12: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始终你好 发表于 2025-8-13 12:29
我把问题拆成两部分回答,并给出可直接落地的操作建议和取样/检测流程模板,方便你直接套用到 SOP/验证记录 ...

我的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25-8-13 12: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始终你好 发表于 2025-8-13 12:29
我把问题拆成两部分回答,并给出可直接落地的操作建议和取样/检测流程模板,方便你直接套用到 SOP/验证记录 ...

感谢大佬,基本上解答我的全部的疑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4 12: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应器/发酵罐的无菌培养一般根据生产周期来,对于无菌测试,不是单纯的罐体的无菌的测试,包括灭菌程序的无菌测试,培养基灭菌或者过滤的无菌测试,日常操作类无菌测试,每次测试完后可以进行取样,QC送检就可以,要是染菌,按照罐体里的通气和搅拌再加上营养条件,差不多当天夜里细菌就会大爆发,直接看溶氧和pH数据基本上就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21 14:0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模拟生产的话就一样的周期吧,取样也按照生产的节奏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5-9-4 14: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始终你好 发表于 2025-8-13 12:29
我把问题拆成两部分回答,并给出可直接落地的操作建议和取样/检测流程模板,方便你直接套用到 SOP/验证记录 ...

厉害,赞,厉害,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1-2 02: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