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程控制法(推荐):把解析房做成受控温度(例如 ≥25~30 °C,或更高的 40–50 °C 机械解析),结合规定的换气量。然后用受控条件下的最不利工位做曲线验证,给出最短解析时间(比如“在 ≥30 °C、≥X 次/小时换气、满载/堆码方式 Y 下,解析 ≥N 天”)。这样夏冬一致,效率高、法规风险低。参考 CDC:50–60 °C 机械解析 8–12 h 可显著促进脱附。
B. 自然解析法(维持现状):必须指定最低环境温度(如“自然解析,室温但不得低于 10 °C”),并在该温度附近验证出相应更长的时间(见下方推算+确认),把“温度—时间”成对写入 SOP(例如“≥28 °C:≥13 天;10–15 °C:≥X 天”),并在每批或定期以残留检测确认符合 ISO 10993-7。
你关心的核心:能不能用“公式法”从 28 °C 推到 10 °C?可以用于预估,但必须有一次性确认(用环境舱/冬季现场做残留点测),才能作为受控参数上墙。常用两种思路: 1) Q10 经验法(保守、简单)
EO 从聚合物脱附通常随温度升高加速,经验上可用 Q10(每升高 10 °C 速率倍增系数)估算,Q10 常取 2.0–3.0 之间(材料不同有差异)。时间与速率成反比:
t10℃≈t28℃×Q1028−1010t_{10℃} \approx t_{28℃}\times Q_{10}^{\frac{28-10}{10}}你们在 28 °C 下 13 天合格,则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