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3972|回复: 37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人云亦云的制药行业还有未来么?都去登鹳雀楼吧-之三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14-12-22 22: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也许真是曲高自挂,也许是沉浸自淫,无所谓啦。该说还是要说。

下面先看一张纸:

QQ图片20141222204931.jpg


和朋友聊天提起这么一张纸。丹砂,朱砂。原来是讨论语文的。然后想着想着就不仅是语文。


先看一下简体字,这是我的断法:丹砂,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痿,诸疮久服,通神明不老,轻身,神仙。能化为汞作末一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析,符陵山无时。

另一位朋友的断法:丹砂,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痿,诸疮。久服,通神明,不老,轻身,神仙。能化为汞。作末,一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山谷,採无时。


有些诧异。但是这个不是本帖的主要讨论的内容。


至少“丹砂,味甘、微、寒,无毒。”我们观点一致。


下面看看中国药典

朱砂-1.jpg

局部放大一下:

朱砂-2.jpg


问题出来了:
1、肉桂的性味是:辛  甘  大热

2、朱砂的性味是:甘  微寒


3、我俩的看法,朱砂的性味:(味)甘  微   寒


问题在于“寒”还是“微寒”?

到底谁错了呢?


本来打算直接给出我查出的资料。但是,思考了一下。。还是留个空间,一起讨论。吧。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是精神分裂的最佳状态。{:soso_e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2 22: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微寒?量化指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22 22: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唐人对药性研究滴透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22: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城/怒云 发表于 2014-12-22 22:50
说明唐人对药性研究滴透彻

恩,看出门道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2-22 23: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半天,还是微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4-12-22 23: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中药,古代才有,现在,医不精深,药不地道,唉,这就是社会进步吧{:soso_e1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2-22 23: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直接给发答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4-12-22 23: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过于较真了,寒与微寒根本没有量化的指标,中医注重因人制宜。个人体质不同,表现出寒或微寒,而其寒的本意也不过是从其疗效而反衍生出来的产物。止烦满,解疥,痿,诸疮之毒而定之为寒。
朱砂自古备受推崇,可轻身延寿,为神仙方,也是古代帝王之方。大部分古代药性著作都谓其无毒,事实是含汞的矿物质。在医药典籍炮制里面也没有对其完全分离的案例。
古代中医有精华的部分,但也不排除为了某种目的杜撰出来的东西。中医的精华在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恰恰是中国几千年释、儒、道的传统文化的呼应,所以中医的重点还是遵循修身、养性。从而达到心态平和养生健身的目的,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也就失去了中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体现不出中医文化的精髓。固有中医无用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摧残。
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指的也不外乎中医理论强化释、儒、道的传统文化,为维系意识形态的辅助力量。是中下层劳苦群体中传道的主要分支。为中华传统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06: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jjb2005 发表于 2014-12-22 23:54
这个过于较真了,寒与微寒根本没有量化的指标,中医注重因人制宜。个人体质不同,表现出寒或微寒,而其寒的 ...

这丫是一种观点。单核心不在于此。我并不是疑惑 寒 微寒  量化问题。你可以再思考一下。。。我旁边有对照组。就是肉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4-12-23 07: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soul 发表于 2014-12-23 06:08
这丫是一种观点。单核心不在于此。我并不是疑惑 寒 微寒  量化问题。你可以再思考一下。。。我旁边有对照 ...

还是不太清楚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云亦云的中心思想吗?
“微、寒”。与“微寒”。个人认为你们断句不太贴切。在中医理论性味归经中貌似没有“微”,微寒应该是对的。跟不上外星人的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3 07: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中药确实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23 08: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我没看懂,也不需要去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23 08: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就是这页纸没标点符号!{:soso_e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08: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l956111305 发表于 2014-12-23 08:19
关键就是这页纸没标点符号!

民国前。。。。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23 08: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那页纸上,你们翻译的是无毒,为啥到药典就是有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2-23 08: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入侵,造成元后的人种和元前的人种已经发生变化,造成两个人种对于朱砂的药理反应出现不同?

点评

是因为蒙古人不爱吃猪肉? 所以 杀到的朱砂就少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23 08: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4-12-23 08: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研究中药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08: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jjb2005 发表于 2014-12-23 07:47
还是不太清楚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云亦云的中心思想吗?
“微、寒”。与“微寒”。个人认为你们断句不太 ...

1、还是不太清楚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云亦云的中心思想吗?

对,一个人错了,后面跟着都错。

2、“微、寒”。与“微寒”。个人认为你们断句不太贴切。在中医理论性味归经中貌似没有“微”,微寒应该是对的。
恩,说明你在一起期考问题。四气五味,性味归经。
四气:寒(冷)热温凉,对四季,起源于《易经》、《黄帝内经》。即使有长夏一说,也应该是“很热”,但是木有“微寒”。“微恶寒”倒是有,参看《伤寒杂病论》。
五味:酸﹑甜﹑苦﹑辛(辣)﹑咸。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内经》,有说《周礼》(周礼其实是六味、六谷),也有说阴阳家。。。

“在中医理论性味归经中貌似没有“微””是的,微不在性味归经里面。问题就在于此。
“微寒应该是对的”不同意此观点。《内经》: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故此,“微寒”不妥。是“气微”、“寒”。
也许你还会问,也许昨天讨论的友人也要问:火星人凭什么说是“气微”?一张纸上可没有“气”,只有“微”。这么问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文献需要看年代。那个年代的药的味、气、属性书写是有规范的。
举个现代例子:郭德纲出名了,所以北京土语“二”全国都知道什么意思了。但是,你能说“只要文中有二”就是恶语?
所以,说药典错了也冤枉它,因为它是引用的别人。。。至于别人。。这个人可太多了。。。


4、跟不上外星人的思维。

哦,那我再说点:五行论对应五谷、五味、五气、五音、五感、五知、五色、五律、五体。。。。诸多。气包括:阴阳、气机、气(味)。。。。




附注:
《黄帝内经太素》,简体《太素》,又名《黄帝太素》。隋唐间医学家杨上善编撰。《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18卷的一种传本,全书共20篇,其篇目分别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唐初政府令杨上善主持整理校定古代医书,杨氏将《太素》一书在原20篇的基础上,增补扩充为30卷,南宋后国内一度亡佚。然《太素》一书问世不久,很快传入日本。19世纪初日本仁和寺等古本《太素》陆续被发现后,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1884)我国学者杨守敬(惺吾)在日本访书时影录而归,并对此书进行了考证、注释、校勘工作。现存《太素》已有部分内容残缺,1987年日本东洋善本医学丛书影印本为最好版本。我国常见版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肖延平兰陵堂本影印本。
西汉汉成帝时,刘向等人曾大规模校理古籍,李柱国则负责校理方伎,原书目先载于刘向《别录》,后载于其子刘歆《七略》,今二书已佚,但其目录内容被东汉班固引录于《汉书》〈艺文志〉中,后世仍可以推见其原貌。《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这是历史上对《黄帝内经》最早的记录,学者认为《黄帝内经》的编著及命名很可能是成自刘向之手。
在南北朝的时候,《黄帝内经》已经因传抄及战乱而散失,分成《素问》及《针经》两种版本,分别流传。最早对内经进行整理的学者,是晋朝的皇甫谧,他根据《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一书。在《甲乙经》序中,他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
南北朝时出现了第一本为《素问》作校注的书,作者为全元起。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
唐初杨上善将《灵枢》、《素问》的条文,根据内容重新分类,编次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书虽然早于王冰,但流传不广,对于后世的影响较小,在宋朝时已经失传。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黄帝针经九卷。这个版本应该就是全元起及杨上善所采用的底本,其中有许多重复及错误难解的地方,因此并没有吸引很多医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在王冰本出现之后,就被取代了。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内经版本,首推唐代王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深入研究《素问》,对当时通行的版本提出批评并决心进行整理,耗时十二年,在唐朝宝应年间完成出版。王冰以其师的“张公秘本”作为蓝本,补入原本失传的七卷,并参校其它流传版本的《素问》加以整理、注释、编排次序,完成二十四卷的巨著。王冰将原来的内容用黑笔来写,他加上的注释用红笔来写,以区分原文与注释之别。但在后来百年的传抄之下,红字又被写成黑色,何处为王冰注释,又难以区分了。王冰补入第七卷的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是运气学说的主要依据。
王冰版的素问,后经北宋林亿等重新校著后,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成为最完整的《素问》善本,也是官方考试的依据。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就是这个版本,金元明清的医家,注解内经时,也都采用这个版本。
内经“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在王冰注释时已经失传。北宋林亿校正《素问》时,曾提及当时有《素问亡篇》的流传,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附有此两篇原文,署为《素问遗篇》。后世大多认为出自唐宋间人伪托。

点评

至此,终于看懂了题目,有幸也学到了一点皮毛,不过要想跟上你们的学识和思维,这辈子我是不去想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23 10: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23 08: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acmilanhm 发表于 2014-12-23 08:24
蒙古入侵,造成元后的人种和元前的人种已经发生变化,造成两个人种对于朱砂的药理反应出现不同?

是因为蒙古人不爱吃猪肉? 所以 杀到的朱砂就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08: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沙一叶 发表于 2014-12-23 08:40
你是研究中药的啊

什么叫我是研究中药的。。。。早就说过,鄙人是专业学中医中药的。其他都算业余。

点评

中医是中医,中药是中药,你跨两个专业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23 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11 21: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