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他和Marguerite Davis一起,通过把黄油皂化,得到了一种水溶性物质,相对于以前的因子B,他把这一物质称之为“因子A”。这是对维生素家族命名方式的肇始。1915年,McCollum发表了相关论文,并认为维生素B是一类物质,而非单一物质。1920年,脂溶性物质——因子A被正式被命名为维生素A。1931年,瑞典化学家Paul Karrer描述了维生素A的结构。1947年,两位荷兰化学家David Adriaan van Dorp 和 Jozef Ferdinand Arens合成了维生素A。
人和大鼠缺乏维生素A时,会对眼镜造成伤害(眼球干燥症),这在当前的第三世界仍是一个多发病。
附注:维生素A与视觉成像
George Wald他出生纽约的一个贫困的犹太移民家庭,在纽约大学医学院毕业,随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学博士学位。1932年他前往柏林,在Otto Warburg的实验室工作,他通过解剖动物,在动物的视网膜中得到一种光学敏感的物质——视紫质,并通过化学检测发现视网膜中有一定含量的维生素A,他来到瑞士苏黎世大学,确证了实验结果。然后他回到了德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研究300个青蛙的视网膜,发现了视黄醛与视黄醇(维生素A)的转化作用机制,这是视觉形成的生理化学机制。完成试验后,他才在美国的资助下离开了**德国。他后来因这一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