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歧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
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
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
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
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
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
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
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其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月囷>脱肉,目匡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
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
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解释:
黄帝问:春天脉象弦,怎么就体现脉弦了呢?
岐伯回答:春天脉象,季节对应肝,五行属东方木。万物生长开始的季节。故此,肝气机反映在脉搏跳动就是软,弱,轻,虚,而且滑。脉行动直、长,综合起来就是弦。如果和这些规律不同,就是反脉,身体有病。
黄帝问:怎么就相反了呢?
岐伯回答:肝属性,气机反映在脉象。脉搏跳动,来脉强,称之为太过。主体外,体表,或外邪侵袭之病。气机不强,脉搏跳动,来脉微,这就是不及。病在内。
黄帝问:那么,肝脉象,太过,不及,对应病症都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太过,一般都会记忆力差,头晕,目眩,头顶不舒服。不及,胸疼痛,继而引发背痛。向下,引发两肋满痛。
黄帝说:好,了解了。那么夏季钩脉是如何体现的呢?
岐伯回答:夏季,心脉,南方火。主万物成长季节。所以,其气机强盛,来脉盛,去衰。称之钩脉。和这个脉象规律不同,就是反脉,身体有病。
黄帝问:怎么就相反了呢?
岐伯回答:如果夏季脉象来去都盛,就是太过,主体外,体表,火外邪侵袭之病。如果脉搏跳动开始气机不足,脉象不盛,去脉反倒盛,这就是不及,病在内。
黄帝问:夏季脉象太过,不及,对应病症都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太过,一般都会身体发热,肌肤疼痛。这一般都是外邪侵袭。不及,多是心烦,在上引发咳,痰液,在下引发气机泄泻。
黄帝说:哦,了解了。秋脉象是浮,怎么就体现脉浮了呢?
岐伯回答:秋季脉象,肺属性,对应西方金。万物收藏的季节。所以,脉象反应的是气机来脉轻,虚,浮,脉搏跳动来时急,去散。所以,称之脉象浮。和这个脉象规律不同,就是反脉,身体有病。
黄帝问:那么如何知道秋季脉象相反呢?
岐伯回答:秋季脉象,气机反映在脉搏跳动上,来脉毛,脉中央坚硬,两旁发虚。这就是太过,主体外,体表,外邪侵袭之病。气机反映在脉搏跳动上,来脉毛,并且微,就是不及,病在内。
黄帝问:秋脉象,太过,不及,对应病症反应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秋季脉象,太过则是逆气,背痛,心里燥热。如果是不及,则喘,呼吸深度不足,继而咳。上气太过,出血;下气不足,说话声音有变。
皇帝回答:哦,了解了。那么冬季脉营,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冬季脉象,代表肾,北方水属性。这时候,万物封合。所以,对应气机反映在脉搏上,沉,搏,称作营。和这个脉象规律不同,就是反脉,身体有病。
黄帝问:如何脉象就是反呢?
岐伯回答:冬季脉象,气机来反映在脉搏跳动上,来脉如同弹石,这就是太过,主体外,体表,外邪侵袭之病。脉搏跳动,去脉象数(不利),这就是不及,病在内。
黄帝说:冬季脉象太过,不及,对应病症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脉象太过,导致人懈怠,消渴。脊柱两侧疼痛,脉管疼痛,气机不畅,不深,少言。不及则是心里惴惴不安,如同营养不良病症。两肋下部水积存,脊柱中痛,小腹满胀,小便性状有变化。
黄帝说:哦,了解了。
黄帝自言自语:四季的顺序是自然的。人体顺应自然,或者逆自然,所以集体变化不同。但是,为何脾脉没有和四季对应呢?
岐伯补充说:脾脉象,土属性。独自藏,输送傍自养周围藏,器。(心想,差点自己圆不了场了。四季,古历法,都没长夏呢。还好,我机灵,补完。)
黄帝问:可是,脾的脉象好还是不好,怎么区分呢?
岐伯回答:脾脉象好称作“看不见”,不好称作“可见”。
黄帝问:为什么不好才能“可见”,好反倒“看不见”?
岐伯回答:脾脉,来就像水流不绝的,这就是太过,主体外,体表,外邪侵袭之病。如果脉象如鸟喙状(来细小,突然变大,而突然截止),这就是不及,病在内。*(岐伯先生,皇帝问你为什么脾好看不见,脾不好才能看见,你所答非所谓啊。好在,黄帝忘了自己问啥了)
黄帝接着说:先生,脾是孤藏,不与四季对应,那么既然脾输送傍自养周围藏,器。太过,或者不及,对应病症如何呢(你看,黄帝多给先生面子。其实黄帝没忘自己问啥,就顺坡下了,不难为先生。明君啊。)
岐伯回答:太过的脉象对应四肢动作不畅;不及脉象对应人体九窍不通畅,称作“重强”。
黄帝很高兴的站起来,给先生失礼,说道:真是太好了。我听了脉象主要精髓,天下脉象规律和种类,以及色对应脉变,病如何度量深浅,阴阳分类。规律在于一种核心道理,病可以好转在于肌体自身,转化传变则不回复,不转化传变则可以回复。这都是失去了关键时机啊。这些关键的制度,其实差异很微小。我需要刻在玉板上加以保存,传于后世。称作“玉机”。五种收藏,受到影响而病,在于其生所藏属性。五藏传变到其他藏,则是在于压制和化生属性。五藏受气于传化属性,而产生被克制属性。气远离化生自己的来源,必然倍加受克制属性的压制,必死。病态,必死之症,也都是传变所导致;一旦传变到本来克制自己的属性,那就必死无疑。这就是通常所说气逆行,必死无疑。
肝受与气于心,心火化生脾土。肝自身气不足,因为肾受气不足,必然受到肺金克制而死。
心受与气于脾,脾土化生肺金。心自身气不足,因为肝受气不足,必然受到肾水克制而死。
脾受与气于肺,肺金化生肾水。脾自身气不足,因为心受气不足,必然受到肝木克制而死。
肺受与气于肾,肾水化生肝木。肺自身气不足,因为脾受气不足,必然受到心火克制而死。
肾受与气于肝,肝木化生心火。肾自身气不足,因为肺受气不足,必然受到脾土克制而死。
这就是逆,逆必死。
一白天,一夜,五种分刻。这就是推测生,死是在早晨,还是在傍晚的道理。
黄帝自言自语道:五种收藏,互相通,转化,都是有顺序。五种收藏,如果出现不正常,则会传递给被克制属性收藏,必然不治。规律就是,春三月病,到夏六月加重;或者说寅日,到巳火日加重。这种传变,五种收藏互相影响,也是必死。但是这是顺传,比克制逆向传化而病来说,是慢性。(这里明显使用了两种历法,古代周历,和汉唐春历。)
岐伯接着说:所以,古人总结的就是-“阳”规律不同,知道病因在何处;“阴”规律不同,知道生死时限。这么说的道理在于知道病传变过程的盛,不盛。因此,才有“风,百病之始”。如今,风,寒客至人体,毛发树立,皮肤毛孔闭合,所以发热。病机在这个时候,都可以用发汗方法,风,寒可散去。也有可能肢体麻木,痹塞,肿痛。此时可以用汤液沐浴,热敷,火疚,针刺,而散去风,寒。这种矫正思路,可以治疗病症。病因(风,寒),深入肺,名“肺痹”。汗法,发散,见咳便是上气而散,这种矫正思路,可以治疗病症。
肺,病,传于所克制肝属性,名称“肝痹”。另一种名称是“厥”。肋部疼痛,呕吐。这时候可以推拿按摩,针刺,仅此而已,这种矫正思路,可以治疗肺传肝病。
肝病传到脾,名称“脾风(肝属性木,春,主动)”。黄疸,腹中发热。此时,可以推拿按摩,服用药物,药浴,这种矫正思路,可以治疗肝病传脾。
脾病传到肾,名称“疝瘕”。少腹郁闷发热,而痛,有寄生虫便出,称作“蛊”。这时候可以推拿按摩,服用药物,这种矫正思路,可以治疗脾病传肾。
肾病传到心,病在筋脉,互相牵扯拘紧,名称“瘛”。这时候可以灸,可以服用药物,这种矫正思路,可以换资料肾病传心。但是需要注意的,一旦控制不了病情传变,延误十日,则通常来说病人将死。肾传至心,而心下一个就是传肺,复行一周了。
发寒、发热,规律也是春三月病,到夏六月加重;或者说寅日,到巳火日加重。因为这是顺传。但是,一旦遇到岁气不合,也是短命。不过,是急发病症的,不必考虑传变。或者考虑传化,以逆传为主。
那么急症为何不考虑顺传呢。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绪,会影响而不发生顺传。所以,控制不好则发生逆传,而病重。所以,过度欢喜,肾气盛乘。怒则肝气盛乘。悲则肺气盛乘。恐则脾气盛乘。忧则心气盛乘。这就是规律和道理。所以,病虽然初始有五藏类别,但是,五五二十五种传变就复杂。传,就是乘,压制,包括了顺,逆。
颧骨枯槁,脸部肉下陷,胸中气满不畅,喘息不停,便不通。这就是气机过往消耗肌体,也不过五六个月人就不行了。一旦真藏脉(参看前几章),人也就是几天寿命了。
颧骨枯槁,脸部肉下陷,胸中气满不畅,喘息不停,便不通,身体内痛,引发肩、脖子痛,也就是一两个月寿命了。这一旦真藏脉,人也就是几天寿命了。
颧骨枯槁,脸部肉下陷,胸中气满不畅,喘息不停,便不通,身体内痛,引发肩、脖子痛,全身骨瘦如柴,破<月囷>,一旦真藏脉,人能活十天很不错了。
颧骨枯槁,脸部肉下陷,肩瘦,不思饮食,动作灵活衰退,真藏脉不见,也就一年左右寿命,见真藏脉,也就是几天寿命了。
颧骨枯槁,脸部肉下陷,胸中气满不畅,腹部内痛,心中梗闷,肩、脖子发热,破<月囷>,身体消瘦,眼眶深陷,一旦真藏脉,眼睛无神不认人,马上就断气。
无论怎样,病人可以辨识周围人,那么一时半时还好,病所在藏到不盛的时间(对应属性克制),人死。急症,突发病,如果本来身体虚弱,则直接气机不畅,五藏闭塞不运,脉络不通。气机很重要,气机不畅,气不运作,就不好预测了,例如:坠落伤害,溺水。如果,脉象几乎不可探,或者人息气一次,脉搏跳五六次,虽然身体不消瘦,或者不见真藏脉,但是这都是凶险的,人也是难以保命的。
真肝脉象,身体内,外都会有急症表观,犹如刀割一样。脉象则是如琴弦硬,气色青白,没有光泽,身体毛发枯断,人必死。
真心脉象,坚挺应手有力,就像按着薏苡仁,一个接一个的,气色黑红,没有光泽,身体毛发枯断,人必死。
真肺脉象,大但是虚,犹如手按羽毛,人皮肤红白,没有光泽,身体毛发枯断,人必死。
真肾脉象,虽然搏动,但是没有根基,用力则无,犹如用手指弹石头,霹雳啪啦的,气色黑黄,没有光泽,身体毛发枯断,人必死。
真脾脉象,弱,突然数至,不稳定,气色青黄,没有光泽,身体毛发枯断,人必死。
所以,只要真藏脉象,都是不可以活命的。
黄帝有些疑虑,问道:见真藏脉象,就是死,为何呢?
岐伯回答:五藏,都是基于胃气濡养。那么,胃就是五藏的根本。藏也好,气也好,都不是可以独立运行的,也不是独立可以跟着脉搏传到手腕寸位。那么,只有胃气不衰败,才可以有物质基础推动脉搏传递。也就是,五种藏,都运行有规律和周期。那么,邪(不正常,不符合规律的)一旦盛,那么精气必然耗损衰败。也就是人得病了,或者病症严重,所以胃气不足以濡养,导致五藏孤立。所以,脉象一旦独见五藏真脉象,人就必然死。
黄帝说:哦,是这样啊。
黄帝自言自语道:我听了先生说的,我总结一下。一旦病人来了,观察身体状态,气色,光泽,脉象盛衰,新病还是久病。然后,才可以思考如何治疗。这样有规律的诊治,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病人来诊治的时候,形体,气色一致,这就是可以治疗的。气色和光泽都是很容易观察到,这就是容易治疗的小病。脉象符合四季属性,符合病症规律就是顺从,也是容易治疗的。脉象虽然弱,但是滑,这就是有胃气。总的来说:容易治疗,就要及时针对选择方法。身体表观和表现出来的气(气色,气机)不一致,这就是难治。气色难看,没有光泽,就是难治。脉充实,又坚,这就是整体还好,有治疗的机会。脉象逆反季节,这就是不治之症。
需要认真对待四大类难以治疗的脉象。第一个,逆四季属性,包括,了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第二个,甚至绝脉,悬脉,沉涩脉,都是不符合四季属性脉象。第三个,没有藏象反应,例如春夏季节到了,但是脉象沉涩;或者秋冬季节到了,但是脉象浮大,这都是逆四季属性的脉象。第四个,热病,但是脉安静。泄(汗出,便泄),但是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肌体内耗损,脉坚实。病在肌体外,但是脉不坚实。这些,都是难以治疗的。
黄帝问:我听说这个虚,或者实,也可以判断病人是生还是死,请先生给解释一下。
岐伯说:五种实死,五种虚死。
黄帝说:我想听听具体都是哪些。
岐伯说:脉胜,皮肤发热,肚子胀,大小便都不通畅,心烦意乱头晕眼花,这就是五种实。脉细,皮肤冷,气息少,大小便泄泻,吃不下饭,这就是五虚。
黄帝问:那么,这些情况发生了,病人也有治疗见效的,为何?
岐伯说:粥入胃而泄泻停止,则虚可以存活。发汗而后大小便通畅了,则实可以存活。这是因为标准是固定的,但是病情是在变化的,需要观察几天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