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石头968 于 2020-1-9 19:12 编辑
【还是接着昨天的热议】 【热议】某些做法看似规范实则扯淡【昨天的讨论】 【公用系统停机过大年的帖子】
【今日争鸣】 3、专门开贴说过的,按照中间体检测含量结果去指导应压片重,嗯,还有灌装量。 应该是说中间产品(待压片的颗粒)吧,其实,按照中间产品的检测含量去指导应压片重,本来是科学合理的方法,只不过这种做法应该是在研发阶段要做的事情。
首先是处方组成和工艺的稳定性,决定了颗粒的质量属性(粒径、密度、含量),根据颗粒的密度与含量计算压片的加料体积,根据成型要求设置压力,达到片重、片厚相对稳定的药片。
研发阶段,这些工作都做好了,颗粒的质量属性稳定,压片工艺稳定,片重、片型都应该是OK的,当然,中间产品(待压片的颗粒)的质量属性(粒径、密度、含量)都符合企业质量标准,稳定可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有些时候,颗粒的质量稳定性难以保证,比如含量不符合质量标准,怎么办?凉拌呗,颗粒直接报废就好了。(实际上,调整应压片重,成品含量是可以达到合格的,不过有可能片重就超出规定了)。
类似于灌装量,如果配液含量超出标准,调整灌装量当然也是可以保证每一支成品的含量要求的,不过有可能灌装量就不合格了。
所以,研发阶段找到了质量属性和工艺参数,验证阶段确认了工艺参数和运行参数,我们就需要严格的控制,当然是要控制在合格的范围内。
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都需要有质量标准,都需要每一步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和放行,这是常识。当然,出现了偏差,如何处理,大家再说吧!
4、验证方案中必须有风险评估。 这个,就不得不说那些所谓的高大上的XX公司的验证模板的示范作用了。
我们公司的验证方案,4Q中都是有一段风险评估结论的,当然只是引用专门的风险评估文件的结论部分,不会在方案中进行风险评估活动。
我见过非常多的公司的验证文件,都是在每一篇方案里面进行所谓的失效模式的风险评估,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拍脑袋评分,无非就是抄了一遍风险评估理论知识,然后,然后……然并卵…… 所以,模板害死人啊……以后的确认与验证,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验证与确认的形式主义,所以,C&Q还是学一学吧,因为也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5、有一次飞行检查,我们是固体制剂产品储存条件对温度没有要求那就是是室温,正值北方冬天检查成品库看到温度计显示7℃,给了一个不符合项。理由是药典常温是(10-30)℃要求整改。关键是仓库太大,不太好整改。整改报告给的整改方案是空调吹升温,勉强接受。-------室温是个什么鬼? 呵呵,关于储存条件,我知道有“常温储存””阴凉储存”,也见过很多原料药没有温度储存要求,我也想问一句“室温是个什么鬼?” 个人觉得,如果明确要求“常温保存”,应该满足药典常温要求10-30℃。如果没有温度储存要求,自己就应该评估一下保存在什么环境温度,而不是听之任之,至于室温是什么鬼,我也不知道了。 我想说的是,很多企业把常温也理解成了自然温度(室外天气温度),常温库没有温度控制措施,这肯定就是不可控的嘛。
6、拿验证和确认来说,很多人默认为验证和确认一定要做三次,其实不管是美国FDA还是EMA还是中国NMPA,都没有说一定要做三次。于是还有被奉为经典的空调系统验证金标准--------------三静三动!牙都要笑掉了。 这个笑话太古老了,不予置评。今天就扯到这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