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在制药行业已经13年了,也看了很多同行们在知乎上的分享,思考,心得。目前,行业处于震荡调整期,很多企业都在裁员,身处其中,对未来也感到迷茫。于是乎,把自己在行业13年的经历写下来,想和同行们一起探讨,这个行业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初入职场先说说自己的经历,川大本硕,药物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后加入一家民营药企,恰逢该药企启动创新药的研发,加入了创新药部门药化组。虽然从事的是制药,但相信从学校出来的朋友们也知道,大部分的学生就是做点实验发发文章,混个毕业,对于什么是药,什么是制药,其实完全没有概念。
一共有4个药化组,药化组的组长基本是海归博士,每个组大概6-7人,除了组长外,一般是1个本土博士加3个硕士加2个本科。刚工作的时候没有那个认知,但现在看来,这家企业是真心要做创新药。我们那届加入创新药部门的应届毕业生基本都是药学或化学专业比较强的学校比如南药、北药,川大,武大,兰大,华中科大,分析的组长是北大的本科。部门负责人为首席科学家,是一个有丰富制药行业经验美籍华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拘小节。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入职的前1个月,这位首席请我们即将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吃饭,因为他祖籍香港,所以聚餐地点是一个港澳茶餐厅。这个级别的领导在我们刚毕业的小白眼里都有点光环,没见面的时候一直在想首席长什么样。见面以后,那种感觉很奇特。受中式教育长大的孩子,家长都会反复叮嘱,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仪容穿着要非常重视。可这位首席见我们的第一面,上身短袖衬衣,下身一个大裤衩,更让我惊讶的是穿着一双拖鞋,这样的穿着真是让我破防了。那天的见面非常愉快,首席说话声音洪亮,也非常健谈,饭量也是大的惊人,50多岁的人吃的饭是我们25岁年轻小伙子的一倍。当然,这位首席后面的一系列做法,也在不断打破我对领导的模式化印象。
因为刚开始做创新药,实验室还在装修,也没有多少实验可做,每天主要是根据组长的要求,查查文献。就这样过了1个多月,实验室基本装修好了,组长设计了一系列化合物,我们几个人分了一下,每人分2-3个化合物。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组长设计的这些化合物合成出来,每个化合物有50mg左右就够。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指标,一个组每个月只要能交6个化合物,也就是每个人每月平均完成1个化合物就行。说起来容易,但对我们刚毕业的来讲,做起来难度还是不小。因为都是新的分子,没有现成的合成路线,那个时候的办法就是在scifingder找类似的化合物,然后进行逆合成分析。然后设计2-3条路线,就开始采购物料,尝试合成了。
我个人的操作能力一般,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知道。对做合成实验非常没有耐心,如果一个反应试上3次以上不成功,我就容易急。所以再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想着不找本专业的工作。去尝试过找医药代表,那个时候礼来,辉瑞这些大药企每年都会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几个医药代表,我也去参加了礼来和辉瑞的面试,结果两次面试都在二面的时候被刷下来。还去找过教师,但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且专业不对口(初高中招化学老师一般招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基本不会招药物化学)。最后没办法,还是只有找本专业的工作先干着。
有时候运气好,设计的合成路线,试几次就成功了,顺利拿到化合物交差。但大部分时候运气都不怎么样,一条路线短的4-5步,长的7-8步,有时候到最后2步的时候,怎么都做不出来,最后只好放弃。当然了,因为是在甲方,不会像药明、凯莱因这样的CRO那么卷,我们那个时候每天基本上投3个反应,再完成3个反应的后处理,就结束一天的工作。有时候后处理比较麻烦,比如需要过柱这种,一天只处理2个反应,甚至是1个都是有的。整个部门没有加班的文化,因为是刚入职场,个人还是想好好表现,入职的前半年,每天主动加班。但半年以后,就基本不加班了。
有时候人真的是不能对比,货比货得仍,人比人得气死人。二组有一个博士,也是应届生,但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我吭哧吭哧一个月交1个化合物都是非常的困难,有时候1个都交不出来,他一个月可以交4个,而且每个化合物还能交差不多1g,说实话既佩服又羡慕,但这个羡慕不来,不行就是不行。
前面说了首席的领导风格和其他的领导很不一样,这里就先说几个事。首席每两个月会在部门内举办一个party,买很多吃的,还有一个4层大蛋糕。把我们部门的同事全聚起来,然后每个组让组长评一个优秀员工,每个优秀员工给予1000元的现金奖励。办party的费用和奖励优秀员工的奖金全是首席个人出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领导这么做,也是最后一次看到。每到圣诞的时候,部门就会弄一颗圣诞树。然后让部门每一位员工都准备一个礼品,礼品要包起来,然后集中放到一个地方。圣诞节当天上班的时候,首席会化身为圣诞老人,给每个员工发一个号码。领到号码后,就和首席合影,然后就可以去领和号码对应的礼品。那个时候因为工作节奏不算快,每年春秋两季,公司会组织春秋游,这种旅游都允许带家属,其他部门的家属都是自费。而我们部门的家属的费用,首席全包了,不仅如此,首席还会带上他个人的家庭医生,随我们出游,给我们提供服务。首席一直给我们灌输平等的文化理念,再加上组长以上全部是博士,所以我们不管喊哪一级领导都是叫X博,而且不管和哪一级领导相处起来都非常的轻松,没有那种级别差异带来的压迫感。工作的时候不管是开会还是私下沟通,有意见有想法就提,从来不会考虑说出来的话是否得体,是否会伤了谁的面子,大家都是围绕着具体事情各抒己见,而不是先看领导怎么说。后来,从这个部门调出以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这样的部门文化,这样轻松的工作氛围,这样的领导。非常庆幸,第一次工作就加入到这样的部门,给了我很好的体验,时至今日,我都很怀念刚工作的那段日子。
第一次转折工作的第一次转折发生在工作的1年半后。促成这次转折有多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上面也提到,我个人的操作能力一般,也发自内心的不喜欢合成实验,始终想走一条不做实验的道路。第二个原因是,我刚入职的时候,我们那个组有6个人,除组长外,1个博士,3个应届硕士,还有2个有6年工作经验的。而这两位有6年工作经验的,一个本科,一个硕士,他们两位的经历和现状也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一个硕士工作了6年,和我们刚入职的做的是一样的工作,除了工资比我们高点,其他都一样,那我工作6年后是不是也会像他们一样。当然,我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就是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忧虑。
工作1年半后,2014年初,出现了一个机会,在创新药部门有一个资讯组,做的工作是专利的调研、整理、撰写以及实验记录的审核(有点像QA,那个时候还没有研发QA)。每年春节前,部门都会进行例行的沟通,由组长,人力资源经理(首席助理)和个人一起,就是总结下今年的工作,组长对指出个人工作的不足之处,对未来一年的工作提出建议之类的谈话。当时,我再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人力经理听出了点别的意思。(做人力的确实不一样,对你话语中没有明确表达但却有意向的意思能够感知到)。人力经理就说,你是不是想做资讯。其实我当时对资讯的工作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只是本能的感觉到这是一个可以跳出合成的机会,所以也没犹豫,果断说是。人力就说,资讯目前正好有一位同事离职,你可以和他们组长谈谈。
这里简单介绍下资讯组,资讯组也有6个人,一个组长,5个组员,全是女的,后面我也会讲这个组为什么全是女的,真的不是爷们干的活。这次组内有人离职,我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有了想换岗位的想法后,我一刻没犹豫,当天下午就找到了那个组长,表达了想加入的意思。那个组长也没说什么,让我问首席,首席同意就行。于是我赶紧给人力讲,约首席的时间。为什么这么急呢,因为药化组还有2个女生,药化组的女生不是干了一年就离职,就是想跳到这个组。所以既然决定了想跳出药化组,就必须抓紧。如果被药化组的女生抢先了,就尴尬了。春节前后,我一直盯着人力经理,那个组的组长,和首席聊过后,总算在春节前顺利加入。春节回来以后,药化组的女生得到消息,找到资讯组组长时,我已经把坑位占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岗位的调整其实很失败,那个工作根本不适合我,干了一年就干不下去了。但也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就是机会转瞬即逝,如果你决定了要干一件事,一定不能犹豫,犹豫的后果是新的没得到,旧的也回不去。如果春节前我没有抓住机会把这个事办了,药化组长又清楚了我要换岗的意愿,最后没换成留在药化组,那我还有啥机会。
春节后,就加入到新的组,新的岗位。在这里我仔细说说这个组的是干什么的。从创新药开发的角度,专利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中国的药企再刚开始做创新药的时候,都是走的Fast Follow的路线,也就是选择一些已经成药的靶点,再根据已经上市或目前处于全球三期的这些药品上进行改结构,期望达到mee too,me better,甚至是BIC的效果。改结构的基础,首先就要确定这个已上市的化合物的专利保护范围是怎么样的,找到他没有保护的位点,设计一系列化合物,如在细胞水平上具备一定的成药性,我们就赶紧撰写专利,申请优先权,把这些可能成药的化合物保护起来。然后再进一步的优化结构,进行细胞、动物的评价,直到找到候选化合物(PCC)。所以,专利至少包含了两大工作,第一是不断查询现有靶点的化合物及晶型、用途、工艺等专利,把这些专利整理出来,供新药部的领导评估哪些靶点哪些药品有改造的机会。一旦发现有改造的机会,药化组迅速完成系列化合物的合成,生物组完成体外评价,接着专利组就要起草化合物专利,发表优先权。
说了这些工作,就要说说为什么这个组都是女生了。那个时候没有AI,专利都是通过专利网,soopat,scifinder等工具把专利一个一个的找到,下载下来,一篇一篇的阅读,然后按照模版,把结构通式和权力要求说明书中保护的内容,实施例截取出来。一个靶点几百篇专利都是非常常见的事,于是我的工作就变成了ctrl+alt+A,ctrl+p。每天50篇专利,差不多要一周的时间才把一个靶点的主要专利按模版填完。填完以后,结合搜寻的专利给一些结论,比如哪些地方没有保护,哪些地方有机会等等。令人沮丧的是,你花了一周甚至几周搜集整理的专利,写出的报告给到药化总监后,很有可能只看一眼,结论是这个靶点机会不大,我们还是看下一个靶点。
这个过程,第一次有点新鲜感,第二次就有点烦躁,第三次就抓狂了,但对于这个组的工作任务来说,这样的工作要做无数次。所以,大家能理解这个工作为什么只能女生干了吧。一个大老爷们,天天坐在电脑前,复制粘贴,复制粘贴,我才27岁,如果要长期干,我得疯。那写专利是不是比较有挑战性呢?挑战性肯定是有,但一样的无聊,而且容易出错。写专利的前提是,你打算保护的部分不能有专利覆盖了。可海量的专利,如何保障不被覆盖呢。所以在调研环节,和复制粘贴那个环节就要非常的谨慎,尽量不要漏掉。这对人的细心,耐心是一种考验。而我就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结果不到半年,再开始起草一个靶点的专利时,组长复查的时候发现有篇专利漏了,这个方向已经没有写的价值了。被组长批评了不说,一个多月的工作也白做了。
所以工作了还不到半年,我又有想法了。。。。
后来随着对药品研发的理解加深,也理解了专利对创新药开发的重要性,专利申请的时间,范围,类型无不影响着创新药开发的策略,以及产品上市后的市场竞争。但在那个时候,我只觉得这是一个及其无聊的工作。这段不到一年的工作,唯一的亮点是,在这个期间,我接触了电子实验记录(ELN),这个系统是我主导建设和上线的,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为我以后参与、主导制药信息化系统建设打下了基础。
简单总结下第二段工作经历,总的来说这次调整不是深思熟虑后的一次转变,只是在当时和人力经理面谈时因为长时间对合成工作的不适应,又不知道可以干什么的一次应激。好的一方面是,我终于跳出了合成这个岗位,不好的是跳出去的这个岗位根本不适合,耽误了一年的宝贵时间。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其实没有多少选择,每一次选择既是一次尝试,但尝试背后的代价需要我们自己来承担。但收获是,如果你觉得在一个位置上不合适时,要勇敢一点,果断一点,越早尝试,代价越小。这里可以再对比下我跳的第二个理由,工作的第6年,我已经是一个部门的经理了,而我前文提到的那两位,也就是他们工作的第12年,仍然是做着和12年前一样的工作。当然,我和他俩关系都很好,没有看不起他们的意思。只是想说,不同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境遇真的相差很大。
先写这么多,看看有没有人看,如果有10条以上的评论,我就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