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愚公想改行 于 2012-12-17 10:37 编辑
一、问题: 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同一中药品种有含糖型和无糖型两种颗粒剂,处方工艺区别仅是有无糖粉及浸膏相结密度的差异,均采用湿法制粒。 无糖型颗粒剂工艺步骤主要有:中药材提取、浓缩和收膏;将浸膏与另一味药材粉及淀粉混合、干燥和粉碎;制粒、烘干和整粒。 其中,在湿法制粒过程中,现在使用93%左右的乙醇制粒,存在的问题是:经制粒烘干后,整粒时细粉多,且极易吸潮,影响成品一次性合格率。若降低乙醇浓度则根本无法制成颗粒。 该品种处方组成:中药材和淀粉 二、个人的思考: 该产品采用湿法制粒,而湿法制粒是通过粘合剂或润湿剂中的液体将固体粉末表面润湿,使粉末间产生粘着力后进一步在液体架桥与外加机械力的作用下制成“团粒”的,因此湿法制粒必须使用粘合剂或润湿剂等辅料。 因为,是粘合剂使众多“干粉粒子”聚集成以粘合剂为“核心”的一个个“团粒”,在热空气对物料的不断干燥下,使“团粒”中的乙醇和绝大部分水分蒸发,粘合剂凝固,形成多微孔的颗粒。 因此,我认为,在该品种有糖型颗粒剂中,因为有糖粉,而蔗糖既起着调味剂的作用,又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因此,比较好制粒。 而无糖型颗粒剂中,取消了糖粉,其实也就等于少加了粘合剂。另外,受限于该产品本身的特殊性(粘度大,易吸潮),降低了乙醇浓度,又不行。这就导致无糖型颗粒剂中粘合剂缺乏,无法使浸膏“干粉粒子”充分以粘合剂为“核心”,形成多微孔的颗粒,直接导致了颗粒烘干后结块、二次制粒细粉多的现象。 我认为主要应该在粘合剂上想办法,即增加新的粘合剂。 但这样做,就得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资料要求”上报报国家药监局批准。 我想求助同行,希望大家参与探讨的问题是: 首先,有没有立足于现有工艺处方维持不变基础上的,更好的解决办法? 另外,我的思考是不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还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 愚公真诚求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