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各位朋友热情的讨论,由于原帖楼盖歪了,我再次重申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1、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容质疑,吴军老师从没有否定风险管理; 2、 吴军老师在他的声明第一点就作了说明,我把它分成三部分: 1) GMP本身就是以风险控制为目标的法规,它是将药品制造过程过程存在的风险的控制手段,规定了最基本的要求; 2) 并不能说2010版GMP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要求,就认为2010版GMP里面把风险管理作为主要的实施要求; 3) 并不能将风险管理作为实施GMP一个玄学的手段,,认为新版GMP的一切就是风险管理,这跟2010版GMP起草增加风险管理的初衷不符。 将风险管理作为混淆GMP的内涵,其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3、 吴军老师说“风险管理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于看到许多所谓的专家。“大讲特讲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工具,更有甚者,要将制药生产的每一个角落都要贴满“风险管理”符。 最为可笑的是,有些老学究一听到有“风险管理”,眉毛一皱,机会来了,马上抱着一大堆圣经,摘抄几段自己也弄不清楚的故事,四处布道。 那些四处宣扬风险管理的,能用他自己最喜欢的工具来对他最熟悉某注射剂品种配液工序进行风险分析吗: 1、 用玄图来实实在在地进行风险识别 2、 用公式来计算一下风险识别因子 4、质量风险识别因子
质量识别因子R是质量风险发生的频率O和对产品的严重性S和可检测的概率D的乘积。
即R=OxSxD
风险因子R=O*S*D
R最大值125,最小值1,标准偏差为24 .633,中值为27。
质量风险因子数值分析
R的相对平均值得95%的置信区间为15~24。
质量风险因子数值处理
由于R的基于平均值的95%的置信区间为15~24,
当R=15~24,风险中等,非关键性风险,建议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可以通过SOP等形式降低风险。
当R〉24时,风险较高,关键性风险,必须措施降低风险。
当R <15时,风险较低,可接受的风险,无需采取措施。
当经过风险评估R〉24时,必须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至<24.
当经过风险评估R=15~24时,判断风险的严重性,如果S≥3,则也必须采取控制措施。 -------------- 可悲,如果生产中的现象如此有规律,还要什么风险分析?如果公式一套就能套出1、2、3,用一个宏就能解决风险管理了。 就是这些符图和公式的迷惑下,所有的人只能望“风险管理”而兴叹,搞不明白,那就只好乱套吧,只要形式不要内容,而是,风险管理的怪胎就堂而皇之产生了。 如何正确认识风险管理:
1、所以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关键在GMP所提出的污染与交叉污染、混淆、差错(我们所做的各种文件都是在规避该风险)。
2、药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如工艺、清洁与质量标准与方法的控制这些最最关键的内容,没有人去关心和改进,都沉迷于无效的风险评估报告中,让人迷失了我们实施GMP的目的是什么,用风险管理代替了GMP的一切,这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