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VS日本医药路线?这才是恒瑞医药大幅下跌的本质原因!
虎落平阳,恒瑞医药市值从2021年初最高5600亿元,到2022年初下跌到2600亿,跌幅达65%!
股东人数从2019年6月30日的10.4万,到2021年9月30日的71.9万!再次验证大资金多是聪明钱。
研究报告也从全覆盖到查无此股,一年间从沸点到冰点。
总结下跌原因,最直观的原因是:
1.医保谈判+集采挤压药品价格影响业绩;
2.重磅药物/BIC/FIC未见落地;
3.对follow产品的国际化悲观;
4.重磅创新药PD-1销售额达天花板,PD-1难以填补仿制药留下的坑!
集采或“打击不合理高利润”,都只是表象,而本质的原因是,市场不知道中国医药行业将来会往什么路线去走,是美国路线,还是日本路线。市场曾经以为是前者,但现在,心里越来越打鼓,越来越怀疑会往后者发展。这将从底层重塑中国医药行业长远的估值逻辑。正所谓知往鉴来,对产业前景的判断,不能只停留在眼前,天天拿什么“集采”、“双减”来说事。
美国路线
在老特还没上台之前,美国是我们发展的对标。美国佬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那么高,所以服务业占比高是经济发达的标志!
“十四五”出来后,人们发现,美国并不是唯一的对标,我们可能应该学习德国,不要像美国佬一样制造业空心化。德国的制造业占比是21%,是美国的2倍。
同样地,喜欢简单对标美国的思维方式,不顶用了,中国发展到这个地步,也逐渐意识到美国不是唯一的榜样,但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就拿资本市场来说,不少人还拿类似这样的数据来说事:你看,美国市值最大的都是科技公司(包括医药),A股居然还都是那些传统行业和卖白酒的!
凭着简单对标的思维,很多人还会喊出“中国必然也会像美国一样,出现几家万亿市值的医药股”之类的口号。
日本路线
美国的医药股之所以市值大,是因为美国医药市场是完全市场化的。2020年9月,央视网发表了一篇文章,列出了2020年美国最贵的20款药物,30天处方的零售价格在2.7万至7.1万美元不等。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医药公司创新动力很足,也诞生了强生、辉瑞这样的巨头。
但现在市场发现,我们可能不会成为美国。
日本从80年代开始控制药价,药品定价并非完全市场化的。其结果是,1991-2000年这10年间,日本龙头药企在本土的销售基本“0增长”。说几家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武田制药增速3.26%,卫材增速3.81%。熬过了10年,也没见好转,2000-2019年,武田的增速大概1.3%,大冢制药1.8%。
为什么增长率这么低?因为以量换价,量价相抵。在此期间,日本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小企业出清,巨头吃掉剩下的市场。但吃掉的同时,药价也一直在被压制,于是,量上去了,价格下来了。
目前政策还不明朗,如果当真是日本路线,那么恒瑞增长率要大幅下调。
美国医药公司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估值,在于其定价权。按理说,医药公司的定价权是很高的,但我们忽略了PEST分析里的第一个要素……
医药不行了吗?
当然不是。
在失去定价权之后,日本的医药指数依然稳健上涨,长期来看跑赢食品、银行、通信。因为人类对医药的需求必定是刚需,这是常识。
下图是卫材的增速,看得出波动很明显,但似乎没有我前面说的那么不堪(3%),2018年甚至超过10%。
而且ROE似乎一直在改善。
这是因为,有两个事情很关键。一个是集中,既然要控价,小公司肯定受不了,巨头捡剩下的蛋糕。从这一点看,国内的医药巨头们——包括恒瑞——也没什么问题。
另一个比较有问题,那就是国际化。控价是针对本国人民的,但如果你能把药卖到海外去,你就可以不怕控价了。卫材如今的海外销售占比已经超过30%。
但恒瑞的国际化倒是个问题。2015年,恒瑞海外营收占比3.82%,2020年,是2.73%。
相对优势理论
国际化如果没解决,中国医药企业的估值恐怕还会继续掉。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中国可以做自己相对来说更擅长的事情,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扩大蛋糕。记得邱国鹭说过,他认为中国的相对优势在于制造业,而不是医药研发。
这再一次说明,无脑对标美国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比如器械巨头迈瑞,2015年的海外营收占比33.33%,2020年是47.16%。当然,你可以说跟疫情有关,但是在2019年,占比也有42.41%。不管怎么说,也比恒瑞的国际化要成功。
恒瑞如何是如何应对的?
孙飘扬总复出,并在2021年10月15日的恒瑞医药研发日发布新战略:
1.探索全新靶点,承担更高研发风险,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2.充分发掘在研靶点在多种适应症的潜力,探索全新适应症——JAK1抑制剂,海曲泊帕乙醇胺;
3.在治疗疾病领域布局多种不同作用机理的产品,形成互补和增益——乳腺癌、代谢性疾病多项目同步开发;
4.多种平台技术支持深度研究,不断产生全球权益项目——小分子、大分子(强调抗体药物偶联物)、核酸药物;
5.加强与生物医药公司的合作,完善管线,加快国际化;
6.组建海外临床团队,培养内部能力,加快海外临床开发与产品上市——瑞士巴塞尔、澳洲、美国、日本等临床团队。
瘦死得骆驼比马大,恒瑞家底还很厚:
专利布局:多个专利布局项目是全球先例,靶点前移趋势明显,向First in Class发力。
思路转变:任何比恒瑞做的快、做的好的项目,恒瑞都会尝试去合作,利用恒瑞的市场化优势推向市场。
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恒瑞医药又有2款创新药达尔西利片和恒格列净片获得 NMPA 的上市批准。至此恒瑞已有10款创新药获批上市。
预计未来上市的重磅产品有:
2022年下半年的CDK4/6内分泌治疗首选药,PD-L1肿瘤晚期药,DPP4口服降糖药,SGLT-2口服降糖药;
2023年JAK1强直性脊柱炎,干眼症新药;
2024年AR前列腺癌药,PARP前列腺癌药,UTATI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药。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WMvLs6GEC3NpjrgDn6sh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