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三年,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品种,后来怎么样了?
今天聊聊集采之后的各产品市场规模变化,并没有统计销量,销量大部分还是上升的,但是规模的下降是大多数,第1-3批众多产品之种,依旧有一部分产品的规模是上升的。
现在的过评申请产品数量有所下降,这包括老批文过评,还包括三类和四类的申请。
表1:集采产品2018--2021年度的销售规模增加值
(信息来源:国采官网 药融云 等)
表2:集采产品2018--2021年度的销售规模减少值
(信息来源:国采官网 药融云 等)
表3:白紫、紫杉醇脂质体、紫杉醇注射剂四年规模变化
(信息来源: 药融云 风云药谈整理)
国采后规模上升的基本上都是处于上升期的产品,这一点特别明显,只有右美托咪定注射剂是个特例,在国采的历史中也算是个特例,后面也很难有这种情况发生。
而规模下降的产品无一不是原有市场的大领域、大品种,降幅都很大。
从采购量上看,中选仿制药对未中选药品的“替代效应”明显。
未中选原研药全国年总采购量较集采结果实施前平均下降46%。其中,辛伐他汀口服常释剂降幅最大,达74.4%;其次是铝碳酸镁咀嚼片,降幅为60.3%;再次为缬沙坦口服常释剂型,降幅为55%;降幅最少的伊马替尼口服常释剂型也达到了13.4%。
与未中选原研药相比,未中选仿制药年总采购量降幅更高,达到80.8%。研究选取的9种药品降幅均在70%以上,6种在80%以上。其中,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降幅最大,达94.9%。
与“两减”对应的,是中选仿制药的“一增”,其年总采购量增长达265.2%。其中,奥美拉唑口服常释剂增幅最大,达522.6%;其次是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增幅为506.5%;增幅最小的伊马替尼口服常释剂,也达到了54.5%。
在价格上,同通用名下原研药、中选仿制药和未中选仿制药“三价齐降”,患者用药负担显著减轻。
以通用名计,9种药品平均价格都显著降低,平均降幅达67.1%。其中,恩替卡韦口服常释剂型降幅最大,达83%;其次是辛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降幅达81.9%;再次为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降幅达70%。降幅最少的伊马替尼口服常释剂,也达35.7%。
在三个品类中,中选仿制药价格下降最显著,降幅达82.4%,集采“以量换价”效果明显。其中,恩替卡韦口服常释剂型降幅最大,达90.1%,其次是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降幅达83.1%。降幅最少的伊马替尼口服常释剂型,也达21.8%。
原研药价格随动下降。各地医保部门根据中选仿制药价格下降情况,纷纷联动下调相应非中选原研药价格,或锚定全国最低价,或锚定上海采购价格,引导非中选原研药价格下降。9种药品的未中选原研药平均降幅达12.9%。其中,缬沙坦口服常释剂型降幅最大,达20.8%;其次是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降幅达20.7%;再次为瑞舒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降幅达19.0%。降幅最少的铝碳酸镁咀嚼片,也达6.5%。
未中选仿制药价格也随动下降。9种未中选仿制药平均降幅为17.4%。其中,恩替卡韦口服常释剂型降幅最大,达34.3%;其次是辛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降幅为19.9%;再次为伊马替尼口服常释剂型,降幅为18.3%。降幅最少的铝碳酸镁咀嚼片,也达3.4%。
凭借“两减一增”,集采从根本上优化提升了药品可及性和药品使用结构。
一方面,集采后药品整体采购量持续上涨,医院更倾向于提供集采的药品,使更多用不起相应药品的患者用上了药品。按通用名计,9种药品的年总采购量增长了23%。其中,恩替卡韦口服常释剂型增幅最大,达77.7%;其次是辛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增幅达44.6%;再次为伊马替尼口服常释剂型,增幅为34.8%。
另一方面,集采政策促进药品使用结构优化。从全国年总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年总采购量比例这一数据来看,原研药从实施前一年的28.9%下降至12.7%。未中选仿制药从实施前一年的44%下降至6.9%,减少37.1个百分点。中选仿制药从实施前一年的27.1%提高至80.4%,提高53.3个百分点。静态地看,中选仿制药采购量占比都在70%以上,5种占比超过80%,恩替卡韦口服常释剂型占比更是达到91.5%。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qB-qByscaHkOdjscFdt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