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门户
蒲公英门户
登录 / 注册

越过“寒冬”,Biotech只有三条路

2022-05-06 09:25 发布者:论坛蒲友 来源:E药经理人

上海,中国医药行业重镇。


2015年后,伴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迅速崛起,具备成熟融资环境、行业生态的上海,也顺理成章地成为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聚集之地


时间来到2022年5月,距离上海实施“划江分区封控”,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长超出大多数人的预判,给每个Biotech医药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告别了熟悉的通勤、会晤、实验/试验,取而代之的是居家、抢菜、核酸;暂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习以为常的是居家办公、远程沟通……


在这段注定会在日后想起、会被后人提及时间里,Biotech公司的管理者们经历了什么?面临着什么?在某个可以休憩的午后又思考了什么?


面对这些疑问,E药经理人近期专访了多位Biotech公司高管,推出“药企高管隔离观察”系列报道。希望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共同镌刻下这段特殊时期里,属于上海Biotech公司的特殊记忆。


第三期:英派药业CEO包骏博士


5月3日,包骏博士接受采访时,已经居家隔离了32天。32天里,变化的是,心态从焦虑到平静;不变的是,工作的紧张和忙碌;穿插其中的是,对公司发展和行业趋势的深度思考。


“行业现在的‘冷静期’只是一次正常调整。”包骏说,但企业要越过这个“寒冬”,可能只有三种路径。


以下为E药经理人和英派药业CEO包骏博士的对话实录。


Q:E药经理人

A:英派药业CEO 包骏


01

理性面对


Q:封控期间,英派的业务受到了多大影响?


A:到目前为止,所有项目,都没因疫情按下“暂停键”。


3月28日,公司开始全员居家办公。英派自己不设实验室,所以绝大部分项目都能在线上运行。比如,重要的项目都在美国开展了试验,进度沟通本来也要倒时差,夜里开视频会。整体来看,对工作节奏影响不大。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委托给国内CRO(合同研究组织)的实验和上海临床试验患者的入组。疫情之下,不可避免。


Q:受影响,但也没有停滞不前?


A:CRO提前做了准备,员工驻场,吃住都在实验室。因为他们的坚守、付出,项目得以持续推进。


但临床试验患者的入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比如我们在复旦肿瘤医院筹备的临床试验。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患者进来。可封控期间,患者门都出不去,根本没法参与。


Q:前期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成了沉没成本。


A:相比这些,我们更关心试验进度。租赁费用交就交了,空转就空转,但试验不能停。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发展计划。


按计划,我们要保证一年有一个产品进临床。一个项目延后太多,势必会影响后续进度。英派的策略是,迅速去其他地方租赁新的中心,重新筹备,推进试验。争取把时间上的损失,降到最低。


Q:如果当初政府在疫情通报或管理措施上有些改变的话,影响会小一些么?


A:我觉得不会。试验要提前很早开始安排,政府也不可能提前几个月预判疫情走向。无非是早几天告诉你,无非是多几天心理准备。本质上没有变化。还是那句话,疫情之下,不可避免。新冠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作为企业,必须要理性面对,尽快寻找替代方案,把损失降到最低。


02

保持心态


Q应对这些困难工作量是否比居家之前更大了


A:对我来说,其实差不多。视频会议多了,但通勤时间节约了。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午饭只能在公司解决,现在反而可以在家多做做饭。


Q:心态保持的还不错?


A:也有焦虑。毕竟Biotech当下面临太多不确定性。从一级、二级市场的巨变,到疫情带来的“叠加伤害”。说完全没有焦虑,不现实。


不过,我考虑更多的是,从自身、到公司高层,再到普通员工,如何拧成一股绳,共同应对焦虑、缓解焦虑。英派的方法论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具体项目上。不要过度地关心、揣测大环境。

就像此刻,英派保持每个项目都有进度。再小的成功,带来的也是正能量。这些正能量累积在一起,就能够有效地冲淡焦虑。


Q:面对焦虑,可以小步快跑,但不能停下来。


A:是的。这方面我们做的还不错。我比较担心的,反而是长期居家,无法当面沟通,给团队带来的心理影响。

英派的员工虽然办公时间比较灵活,但非常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大家能经常聚在一起,共同应对挑战、解决困难,对提振信心有很大帮助。为此,我们也计划在复工之后,多花些功夫,组织一些团队活动、沟通交流,把原本的节奏、氛围尽快恢复起来。


Q:上海已经发布了两批企业复工名单,英派有申报么?


A:我们内部做了评估,结论是:保持居家办公,还是英派当下的最优选。


一方面,封控对英派的影响不算特别严重。另一方面,复工反而会增加员工外出、通勤路上的感染风险,还可能造成员工来的了公司,回不了家的情况。再者,复工也会给政府的疫情防控增加负担,所以暂时还没有申报。


Q:英派的海外项目很多,过去这一个月,对个人的差旅计划有没有影响?


A:运气还不错,这个月刚好是个空档。本来也没有安排差旅。但6月初,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年会,对我们非常重要。按照计划,英派将公布Senaparib联合替莫唑胺以及Wee1抑制剂单药的临床数据。从目前防疫情况来看,我比较有信心能够成行。即便不能解封,英派在美国的同事也可以参加,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03

跨越寒冬


Q:2020年初,有经济学家提出,疫情的持续蔓延,会导致“逆全球化”的现象。现在看来,预判正在发生。这对医药创新带来了哪些影响?


A:与很多行业相比,医药研发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本身就比较高。研发需要国际化,产品需要走向国际。这一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引进和“出海”带来了阻力。


Q:英派如何应对?


A:多点布局。英派接下来可能会增加海外员工,增加海外临床试验的比重。就像现在,我们上海因为疫情封控了,别的地方可以正常运转。万一有天,海外的试验受阻,我们国内的试验也可以持续运行。这就行成了一种对冲。


面对外部环境的种种不确定性,企业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Q:除了外部环境,如何看待Biotech“寒冬”这个行业内部问题?


A: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在这个行业待久了的人,其实都能意识到,相比之前的资本过热、估值过高来看,行业现在的“冷静期”只是一次正常调整。是资本市场的正常矫正,是一个相对的、必然经历的过程。这算是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尺度”如何。我估计,在这方面很多人的预期都不足。开始觉得,时间上“冷静”一年?程度上跌个百分之三四十。就差不多了。但现在看来,似乎不是。可能不只一年,甚至两年,或更长。股价跌幅也出现了50%,甚至80%。不仅中国,美国也在同步进行。


这时候,大家可能都会受到牵连,必须警惕在“矫正”过程中出现“误伤”。


Q:有媒体据此估计,未来一到两年,可能有很多Biotech公司难以为继。“严寒”之下,活下来的路径是什么?


A:一两年之内,有产品上市;有比较好的临床结果,可以达成国际合作;几家公司合并,减少开支,优化产品线。目前,这是我能看到的三种路径。背后的核心,其实都是现金流


Q:英派的“过冬”储备如何?


A:也很紧张。但在一分钱不进的情况下,能延续到2024年年底。这算是我们应对“寒冬”的底气。


这个“底气”也不是凭空而来。按照原计划,资金只能用到今年年底。但为了应对危机,我们做了调整。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攻坚,同时必须放弃一些事情。比如,将一些项目的先后次序、优先级做了调整;有些原本计划自己完成的临床试验,改为寻求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加入,从而降低成本。


Q:有舍才有得。哪些事情排在最高优先级?


A:一年有一个产品进临床。这是英派的坚持。


给你披露一个英派正在进行,准备明年报临床的项目。现在市场上比较火的选择性PARP抑制剂,主要是同时抑制PARP1和PARP2。就在刚刚结束的“2022 AACR(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阿斯利康公布了下一代高选择性PARP1抑制剂AZD5305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结果。特性是,只针对PARP1,不抑制PARP2。安全性和临床活性表现,都远远高于市场现有产品。


这个产品,阿斯利康是全球第一家进临床的,我们紧随其后,计划明年进临床。类似这样的项目,产品效果好、价值高,在国际上处在领跑、并跑梯队的,我们一定会放在第一优先级。


Q: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医药创新行业。面对行业“寒冬”和疫情叠加上海,企业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


A:政府支持力度已经很大了。对于上海疫情来说,我想企业和百姓购房贷款容易出现逾期一样。希望政府出台一些金融方面的临时政策。让封控期间,现金流受到较大影响的企业有个缓冲。

对于行业“寒冬”,我想,这是市场的事情,企业必须自己直面挑战。坚持创新,尽快做出真正惠及全球患者的产品,市场自然会给出回报,企业自然能跨越“寒冬”。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xueqiu.com/3483303916/219128511)

 赞(1)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19 22:23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