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门户
蒲公英门户
登录 / 注册

僭越与替代:医疗器械CDMO的隐秘江湖

2022-08-09 22:31 发布者:论坛蒲友 来源:一聊Med

2001年,深圳。


一对回国的博士夫妻在深圳成立了一家K公司,企业名字中虽有医疗二字,却并非传统意义的成品医疗器械。


后来,行业人才知道,这是一家为医疗器械提供耗材配件的上游加工企业


彼时,国产器械正借冠脉支架和球囊,走在开疆拓土的路上,强如乐普和微创,更多意义上还是组装型企业。深圳这家K公司,所瞄准的正是这群器械产业的开拓者。


深圳的另一家成品器械公司业聚医疗,则是很有远见的在早期就建立起了导管加工产线,服务于自己的球囊业务。后来,业聚几乎成为国产球囊的代名词,与其早年在配件加工上的布局不无关系。


深圳,这个永远充满开拓精神的前沿港,为后来国产器械配件加工做足了铺垫。



巨头布局


随着业聚和K公司在各自领域的发光壮大,很多行业先辈看到了器械配件代加工的必要性和未来潜力。


先有深圳H器械公司在湖南成立了一家配件代工企业A,一边服务自家产品研发,一边为国内其它企业代工,从此开启了国产器械企业自养代加工体系的先例。后有乐普微创等自建加工产线,服务即将爆发的冠脉产业。


长三角和北京一众早期器械企业,都开始谋划自己的加工体系,很多橄榄枝抛向深圳。


一时间,北上的工程师蔚然成风。


这一时期,国产器械代加工服务商依旧屈指可数,所产也大都是早期的介入公司。可以说,国产器械的代加工的星星之火,正是在冠脉介入产业的引导下开始燎原的。



精密之路


器械对配件精密性的要求,最终都会体现在医生使用的应用端。


彼时,国产冠脉支架辅件如球囊导管,导引导管,鞘管等配件的精密性,与进口的还很有距离。尽管已有自产线和国内代工,但这里面工艺的沟壑还没被填上。90%以上的核心配件依旧仰仗进口。


进口器械在国内大赚特赚,进口配件也一样。


2011年,北京成立了一家F企业,主打的就是精密配件(管材),服务血管介入领域。


彼时,第二梯队的冠脉企业刚刚起步,外周,电生理等的一众企业也才刚建立,这家企业正是借着这股国产介入的爆发,横扫一众代加工企业,为许多国产器械的问世提供精密的配件支持。


如今回看,2010年前后,是国产介入器械大爆发的黄金年月。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各个赛道的标兵。


与之对应的是,国产上游配件代工,开始走上了医疗产业舞台。



百花齐放


国产配件代工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耗材代加工,金属代加工,二次加工等,都在各自的空间里,获得一份羹。这期间,从上海微创和深圳心宜走出了许多设备生产人,国产器械的生产设备也开始崭露头角。


器械企业当时的生产成本,多集中在相关设备和核心配件的外购上。


美国,爱尔兰等先进的上游企业,借助代理之手,无论是在设备端,还是配件端,几乎以碾压的方式在国内赚钱。


那些年,哪一个做器械的中国企业没有接待过各色各样的老外?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国产器械刚起步,硬件和软件都要仰仗欧美。


而伴随着国内设备和配件代加工的崛起,一众欧美的上游厂商,也纷纷在国内建立自己的本土团队,如美国的Z,爱尔兰的C,德国的U,日本的K等。一方面是国内需求的高增速,一个是应对很有未来可能的竞争。


尽管在精密和整体代工性上,国产依旧落后,但器械产业链里很多环节,都可以在国内找到映射,而不是以前几乎100%的靠进口。


这种内外的百花齐放,对国内器械的发展可以说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只是国内部分更多的还是部分配件的加工,距离后来人们说起的CDMO(设计,制造的全外包一条龙)还有很多距离。



内争外斗

冠脉产业和上游代加工的发展,使我们可以自信的发现,很少有中国人做不出来的产业。然而,另一永生伴随的bug则是:中国人是可以做出来,但也几乎是扎堆做出来。


上游代工数量的增多,没有换来精度和广度的延伸,而内卷却早早地来到。


另一维度,当年深圳H企业所建立的自养代工的模式,也开始在国内一众企业间盛行。一个个本应处于中立地位的代加工企业,背后几乎都站着成品企业的身影。


这,成了器械代加工的中国特色。


随着国产器械的不断成长,无论冠脉,外周,电生理,神经等都涌现出了一批批新企业,资本也开始以风卷残云的方式进入到器械领域。


而国内一众的代加工的企业,看着自己的终端客户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也开始心痒痒的暗下布局成品医疗器械,丝毫不避嫌。


国内器械企业好不容易摆脱了外资代加工的高成本,却又可能面临着国内代加工企业的釜底抽薪。


于是,我们看到无论大小的器械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代加工体系,即使有些已经毫无技术壁垒而言;而代加工的企业,也涉足成品器械,或者站在一些大佬的身后成为影子。


商业的分工,尤其是精细化分工,很多时候是能成就产业的。难说好坏,但不可置疑的是国产代工企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思维,则几乎打断了这一链条的深度。



何以为大


如今,国产器械的发展可以说90%都可以不离本土,尽管精密型和设计研发依旧有差距,但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缩小。


这是近20年来,一众企业前赴后继的贡献。


医疗的大环境为一,政策和商业的引导为二,一众拓荒者的精神为三,始有如今国内器械的全面开花。


借着资本在器械市场的撒网,器械上游CDMO的概念开始进入它们的视线。以器械对标外资的逻辑,上游CDMO几十年来依旧处在小打小闹层面。当美欧一众器械代工产值跨过10亿美金,当它们在某些领域靠技术和工艺独霸一方时,国产CDMO却失去了那股劲头。


谁都说,这个赛道应该有几家国产企业独领风骚,可似乎还没出现。


有些依附于器械大佬,相应的也就丧失了众多国内伙伴;有的一边代工一边做自有品牌,相应的也就失去了在一个领域深挖的决心。


何以为大?


这是时间留给国产上游CDMO企业的命题,可能是必有的阵痛,也可能是必然的结果。




当年回国创办K公司的博士夫妇,中途也开始做起了成品器械。后来两者几乎都被淹没于潮流之中。


微创曾经的代加工体系则早已独立成企业,据说也将走进资本市场,很有可能会成为国产CDMO的第一股。


A企业已伴随母体上市,F公司则消失于众,无数的后起者们,则强劲地蚕食着外资在国内的份额。


这是商业的美丽与残酷,也是时间的无言与自成。


我们有理由期待国产器械破局之日,也有理由相信国内CDMO的逐渐成熟:脱去稚嫩的外衣,以时间默默积淀,以专注深深耕耘。


因为上游CDMO之成,也必是国产创新之成。


资本的魔力,企业的情怀,产业的自生......都可能影响这条路,但我们还是期待,期待春来山花烂漫,“它”在丛中笑。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h1ZaY3ObJINxffiX_X26wQ)

 赞(2)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21 16:12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