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7位高管离职,曾比肩药明,如今“卖子”还债!这家企业到底咋了?
华风茂在任的一年多以来,睿智医药几乎是负面信息不断。出售子公司、股权激励作废、回购中止、内幕交易……但这或许并不是管理者本身的问题,如果不能够直面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历史遗留的沉疴,总会爆发出来。目前,留给睿智医药最大的问题是,华风茂走后,谁又将成为下一个“关键先生”?
10月20日,睿智医药发布公告称,CEO华风茂因个人原因辞职。距离其上任仅1年3个月。作为CEO,华风茂的原定任期至2024年7月8日。
高管离职,对于这家曾经能够比肩药明康德的老牌CXO企业来说,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2021年1月,在任时间刚过一年半的睿智医药原董事长惠欣辞职,接任者为胡瑞连。但履新不到三个月,胡又因卷入个人投资纠纷,涉嫌职务侵占,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同年8月、9月,睿智医药时任副总经理杨新球、首席财务官辜团力也分别辞职。11月,胡瑞连、公司董秘梁宝霞辞职,曾宪维(在惠欣担任董事长之前,曾宪维是睿智医院董事长)又接任董事长。
人员不断更迭的背后,是公司治理与经营的混乱。打开睿智医药的公告,减持、关联交易、股票激励计划作废、出售子公司、回购中止……这样的关键词充斥着列表。
有人这样评价华风茂的离职:不是特别出人意料,人员大量流失,也是不争的事实。指望华风茂给公司招徕人才,拓宽业务都成了泡影,“我们也是给他过高的期望了”。或许华风茂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资本“玩家”,但并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
老牌CRO股价罕见大涨20%,一年两换董事长,折腾不息的睿智医药,还有望回归巅峰状态吗?
睿智医药:15亿元置出益生元聚焦CXO,医药“卖水人”开启战略“反攻”
1
大宗减持不断 CEO辞职或早有征兆
如果翻看睿智医药过往的表现,能够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发现,华风茂的辞职并非突发,而是早有预兆。
10月14日,雪球上有股民发问“都快大宗交易减持完了,华风茂也该发公告了”。
这样的猜测来自于当日的一笔大宗交易。公开信息显示,当日睿智医药发生了1笔大宗交易,总成交300万股,成交金额2919万元,成交价9.73元。当日收盘报价9.93元。卖出方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金上海)。
根据睿智医药的公告,华风茂上任CEO之初,曾通过其控股子公司金策投资指令中金香港分两次购入了睿智医药共计995.67万份股票(共计占股本的1.99%)。
其实在9月1日,中金上海就曾经卖出睿智医药245万股的股份,加上14日大宗交易的数额,总计达到了545万股,占了睿智医药总股份的近1.1%。
其实,今年以来曾宪维也在不断减持。6月份和9月份,曾宪维三次合计直接减持1080万股,占股2.16%。作为公司的实控人,曾宪维曾在2019年辞去量子生物(睿智医药前身)董事长职务,而今又不断减持套现,难免让市场和股东的信心也在不断“减持”。
2
曾与药明比肩 现深陷业绩泥潭
近两年的CXO领域,在医药行业可谓如日中天。
药明生物已经稳坐港股医药市值第一宝座,药明康德在A股也是屡夺医药市值榜首,美迪西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到4.5倍,昭衍新药顺利登陆港交所等等。伴随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创新药浪潮,卖水的CXO企业成为了高业绩、高盈利、高估值的三高代名词。
然而正是这样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曾经业务跨度比肩药明、身处第一梯队的睿智医药却成了“吊车尾”。
今年上半年,睿智医药总营收8.45亿元,同比增长26.14%;净利润513.8万元,大幅下降87.43%;归母扣非净利润亏损100.8万元,下降103.26%。其中,睿智医药的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CRO/CDMO)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84亿元,同比增长28.93%;净利润594.63万元,同比下降88.47%。
在过去两年的火热的CXO发展趋势中,这样的成绩在A股上市的CXO企业来说,并不“好看”。事实上,睿智医药的前身睿智化学曾经是和药明康德处于同一起跑线线的元老级CXO企业。
2015年底,睿智医药曾经达到其市值最高点,股价为28.1元/股,是如今股价的近三倍,当时总市值在70亿元左右。放到现在,或许这样的表现并不显眼,但彼时泰格医药彼时的市值也不过130亿元左右。
睿智化学成立于2003年4月,是第一家入驻张江的临床前CRO企业。2010年睿智化学母公司尚华医药在纽交所上市,后于2013年退市。尚华医药私有化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海外市场普遍对中国企业认可度较低,实控人认为退市更有利于其发展。两年后,药明康德也在两年后以同样的理由从美股退市。
回国后的睿智化学,延续了高增长态势。2015年营收达到7.7亿元,2017年营收达到9.6亿元,净利润1.4亿元,拥有研发人员1700余人,博士192人。此时,CXO还未迎来高光时刻,睿智与其他企业的差距并未拉开。而转折点,就发生在这一年。
2017年开始,经过数次股权转让之后,最终,2019年5月睿智化学被量子高科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方式从睿昀投资、睿钊投资、CGHK、MegaStar、张天星、曾宪维等6家对方获得睿智化学90%股权,交易作价21.44亿元。这次收购也被看成是睿智化学一次借壳上市,毕竟量子高科在2017年的总营收才只有2.75亿元,体量上没有收购睿智化学的实力。
2018年6月,量子高科改名为“量子生物”。2019年6月,量子生物发布公告称,为更有利于公司战略发展及个人需要,原董事长曾宪维辞去董事长一职,经公司董事会选举,由惠欣接任新一任董事长之职。2020年9月,量子生物再次改名为“睿智医药”。
截至今日收盘,睿智医药收于10.08元每股,总市值50.43亿元,而药明康德的市值已经达到2276.86亿元。
短短几年,起跑点并没有差太多的睿智已经成为了CXO企业中的垫底,不禁令人唏嘘。而经过了重大重组后的睿智医药,复杂的股权架构及股东关系,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忧。
3
大白马到卖子求生 谁是下一个“关键先生”?
3月9日,睿智医药公告称,子公司上海睿智拟将其持有的凯惠药业100%股权以人民币2.6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博腾股份。睿智医药表示,本次公司转让凯惠药业的股权,主要是为了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缓解公司资金压力,集中资源投入具有优势的业务,符合公司发展战略。
出售凯惠药业,仅是睿智医药2022年变卖资产的开始。
3月31日,睿智医药有公告称,公司拟将持有的量子高科100%股权转让给泰莱公司,交易价格约为2.37亿美元;4月20日,睿智医药再度发布出售资产公告称,公司拟将持有的量子江门100%股权以人民币83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江门合锋或江门合锋指定的主体。
不断变卖资产的原因很简单。在此前回复深交所“十问”的问询函中,对于深交所提出“说明公司应对短期偿债风险的情况及可行性,并说明你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睿智回复称将通过自有资金及公司对外转让股权获取的交易资金等偿付债务。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的金额为 3.03亿元,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合计为 4.89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 4.02亿元。
“卖孩子还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并不太体面的做法,最直接地说明了,公司在盈利方面的缺陷。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睿智医药的子公司还有9家,对于净利润持续下滑的睿智医药来说,如果经营能力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提升,偿债能力将会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毕竟,可以卖的“儿子”已经不多了。
华风茂在任的一年多以来,睿智医药几乎是负面信息不断。股权激励作废、回购中止、内幕交易……但这或许并不是管理者本身的问题,如果不能够直面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历史遗留的沉疴,总会爆发出来。目前,留给睿智最大的问题是,华风茂走后,谁又将成为下一个“关键先生”?
高层的不断更迭、混乱的股东关系、频频出现的内幕交易,对于睿智医药来说,无论是从经营上还是架构稳定上都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曾经赛道的领先企业,睿智医药仍保持着自己的一些优势。瘦身后的睿智医药,割肉的同时也甩掉了一些压在身上的“稻草”,轻装上阵的它是否有翻身的可能,还有待观察。
2020年3月新的《证券法》正式施行后,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资本市场重要工作。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当下医药行业每一家上市企业要面临的难题。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xueqiu.com/3483303916/233278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