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某医药公司偷税东窗事发,连补带罚8.7亿!
震惊!继杭州某医美公司爆出惊天补税案后,医药企业再爆雷!湖南某药企因逃避缴纳税款,连补带罚8.7亿元!
小编提醒:严查监管持续进行,虚开发票、偷税造假风波不断,医药企业合规,势在必行~
01

某药企偷漏税,连补带罚超8.7亿!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税务局公示一起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经查发现,湖南某医药有限公司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期间,采取逃避缴纳税款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50605.46万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其处以追缴税款51636.86万元的行政处理、处以罚款35423.82万元的行政处罚,连补带罚87060.68万元。

这次的税务稽查,又破获了一个暴利的医药行业,小编以为上次杭州某医美企业查出隐匿收入47亿,补税1.47亿已经够行业地震了,没想到这次的补税都高达5亿多···
作为暴利行业的药企,虽然一直处于严格监管之下,但还是有企业侥幸顶风作案,药企行业偷税案件频发。
02

揭秘药企行业偷税造假惯用手段
据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披露,大部分药企的毛利率50%左右,最高的高达99.67%。而药企暴利的流通环节也一直饱受诟病。
为此,2017年,国家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以期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但推行“两票制”后,医药类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不减反增,甚至高的离奇。2019年,在300家上市药企中有264家销售费用高于2018年,但整体利润却增速放缓。
总体支出近3000亿,研发费用仅占459.4亿,药企的钱都花哪去了
为此,2019年,财政部联手医保局对77家医药企业,进行“穿透式”查账,以企业为起点,所有相关上下游、包括医疗机构全部涉及,稽查力度史无前例。
因此,医药行业常见偷税造假手段被公之于众:
1、账外经营,隐匿收入
在账簿上不列、少列收入,以此偷逃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比如这些行为容易被税务稽查:
(1)账务核算不健全、不规范,不能全面、完整、准确反映实际经营情况;
(2)购进货物正常抵扣进项税金,而销售收入不入账;
(3)购进、销售均不入账,通过“体外循环”方式完成购销;
(4)将医疗器械无偿赠送给医院和医疗机构,未视同销售;
(5)销售至诊所、药店药品未开具发票,采用个人卡、现金收款;
(6)已收款完成交易,但收入长期挂账、延迟确认收入。
2、虚列支出,虚增成本
“两票制”前,制药企业将药品直接以低价销售给了医药公司,由医药商业公司来过票。
“两票制”后,药品出厂往往选择“高开”模式,将销售费用等全部算到出厂价上,这种高开模式意味着企业要缴纳高额税收。
因此,部分企业通过借助第三方服务公司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方式来消化这一部分的税收负担。
同时,药品流通环节的回扣、返利等销售费用不能再通过多开发票来实现,许多药企可能通过调研费、会议费、营销费等名义来开具虚假发票入账。
3、套现洗钱,商业贿赂
药品生产企业与药品代理商签订合作协议,在原料药采购环节增加指定的“经销商”,由“经销商”按正常价格购进原料药,提价数倍至十数倍再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
药品生产企业以“原料药涨价、生产成本高”的名义, 将原料药的虚高价格进一步传导至出厂和投标挂网价格。
原料药“经销商”受药品代理商实际控制,将低买高卖原料药获得的差价收入套现,转移至药品代理商,供其实施医药商业贿赂。
03

严查医药行业,风波不断
医药行业虚开发票乱象频发,自2016年起,就被作为行业重点严查对象。
2017年,国家医保办联合九部门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切断药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问题;
2020年,中纪委表态称,医疗反腐,已从抓受贿者转向“受贿行贿一起抓”;
2021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对医药购销领域的腐败问题重拳出击,鼓励民众监督、举报有奖!
今年6月,卫健委、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预示着新一轮“穿透式”查账的开始。

1、商业贿赂,严查!
通知明确要求,新检查将在“产销用”各环节共同发力打击违法行为。在流通环节,严惩套取资金行为——
重点聚焦医药企业使用票据套取资金,虚构业务事项套取资金,利用医药推广公司空设、虚设活动等违规套取资金,账簿设置不规范,将套取资金用于“带金销售”、商业贿赂的违法违规行为。
如8月9日,国家医保局医药行业专项整治通报了广州三大知名药企药品虚高定价、套取现金案件,要求其回调药品价格、全面整改营销模式、停止违规操作。

2、虚开发票,严查!
虚开发票行为也是这项专项整治活动的重点之一。
文件表示,要严查医药企业在流通环节使用票据、虚构业务事项以及利用医药推广公司空设、虚设活动等违规行为,时间持续到12月底。
如福建莆田税务局曝光多起药企虚开发票案件:

2022年6月份以来,已有47家药企被吊销营业执照。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企业被税务局列为异常经营名录,经筛查,税务机关认定其为空壳企业。
04

医药行业合规,势在必行
企业及时自查自纠
国家在医药行业实施了“两票制”改革,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减少药品从药厂到医院的流通环节,降低药品成本。
但药品流通环节管控没有改变既有利益分配模式,导致医药行业账外经营、列支不实、虚开发票、套取利润现象激增,很容易引发偷税、虚开法律风险。
医药行业为规避涉税刑事风险责任,应当主动采取多种防控措施:
01
结合自身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建立全税种的企业发票管理数据库、上下游企业涉税信息数据库和医药企业发票核查管理制度等,提高发票管理的信息化能力,并着重规范发票以及各类凭证的审核与管理。
02
积极推动医药行业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商业服务向专业化、学术化方向发展,加强外部主体资质审查,并且确保服务真实、合规。
03
对交易向对方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企业资质等相关情况充分尽调,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如采用购销分离模式,防止虚开风险往核心层公司蔓延,锁定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
04
对于企业自查发现虚开嫌疑,税务稽查、发票协查发现企业涉税违法线索的,企业可以聘请税法专业人士,与税务机关积极有效沟通,最大程度地在行政程序中化解风险,维护企业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虚开刑事责任。

END
医药企业查“账”、查“税”、查“票”风暴仍在进行,国家监管的大手也在逐渐收紧。
制度趋严不是为了处罚,而是推动企业的合规化发展,行业合规、税务合规是未来企业的大趋势,背离合规的企业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应该尽早自查自纠,唯有合规化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
震惊!继杭州某医美公司爆出惊天补税案后,医药企业再爆雷!湖南某药企因逃避缴纳税款,连补带罚8.7亿元!
小编提醒:严查监管持续进行,虚开发票、偷税造假风波不断,医药企业合规,势在必行~
01
某药企偷漏税,连补带罚超8.7亿!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税务局公示一起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经查发现,湖南某医药有限公司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期间,采取逃避缴纳税款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50605.46万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其处以追缴税款51636.86万元的行政处理、处以罚款35423.82万元的行政处罚,连补带罚87060.68万元。
这次的税务稽查,又破获了一个暴利的医药行业,小编以为上次杭州某医美企业查出隐匿收入47亿,补税1.47亿已经够行业地震了,没想到这次的补税都高达5亿多···
作为暴利行业的药企,虽然一直处于严格监管之下,但还是有企业侥幸顶风作案,药企行业偷税案件频发。
02
揭秘药企行业偷税造假惯用手段
据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披露,大部分药企的毛利率50%左右,最高的高达99.67%。而药企暴利的流通环节也一直饱受诟病。
为此,2017年,国家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以期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但推行“两票制”后,医药类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不减反增,甚至高的离奇。2019年,在300家上市药企中有264家销售费用高于2018年,但整体利润却增速放缓。
总体支出近3000亿,研发费用仅占459.4亿,药企的钱都花哪去了
为此,2019年,财政部联手医保局对77家医药企业,进行“穿透式”查账,以企业为起点,所有相关上下游、包括医疗机构全部涉及,稽查力度史无前例。
因此,医药行业常见偷税造假手段被公之于众:
1、账外经营,隐匿收入
在账簿上不列、少列收入,以此偷逃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比如这些行为容易被税务稽查:
(1)账务核算不健全、不规范,不能全面、完整、准确反映实际经营情况;
(2)购进货物正常抵扣进项税金,而销售收入不入账;
(3)购进、销售均不入账,通过“体外循环”方式完成购销;
(4)将医疗器械无偿赠送给医院和医疗机构,未视同销售;
(5)销售至诊所、药店药品未开具发票,采用个人卡、现金收款;
(6)已收款完成交易,但收入长期挂账、延迟确认收入。
2、虚列支出,虚增成本
“两票制”前,制药企业将药品直接以低价销售给了医药公司,由医药商业公司来过票。
“两票制”后,药品出厂往往选择“高开”模式,将销售费用等全部算到出厂价上,这种高开模式意味着企业要缴纳高额税收。
因此,部分企业通过借助第三方服务公司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方式来消化这一部分的税收负担。
同时,药品流通环节的回扣、返利等销售费用不能再通过多开发票来实现,许多药企可能通过调研费、会议费、营销费等名义来开具虚假发票入账。
3、套现洗钱,商业贿赂
药品生产企业与药品代理商签订合作协议,在原料药采购环节增加指定的“经销商”,由“经销商”按正常价格购进原料药,提价数倍至十数倍再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
药品生产企业以“原料药涨价、生产成本高”的名义, 将原料药的虚高价格进一步传导至出厂和投标挂网价格。
原料药“经销商”受药品代理商实际控制,将低买高卖原料药获得的差价收入套现,转移至药品代理商,供其实施医药商业贿赂。
03
严查医药行业,风波不断
医药行业虚开发票乱象频发,自2016年起,就被作为行业重点严查对象。
2017年,国家医保办联合九部门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切断药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问题;
2020年,中纪委表态称,医疗反腐,已从抓受贿者转向“受贿行贿一起抓”;
2021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对医药购销领域的腐败问题重拳出击,鼓励民众监督、举报有奖!
今年6月,卫健委、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预示着新一轮“穿透式”查账的开始。
1、商业贿赂,严查!
通知明确要求,新检查将在“产销用”各环节共同发力打击违法行为。在流通环节,严惩套取资金行为——
重点聚焦医药企业使用票据套取资金,虚构业务事项套取资金,利用医药推广公司空设、虚设活动等违规套取资金,账簿设置不规范,将套取资金用于“带金销售”、商业贿赂的违法违规行为。
如8月9日,国家医保局医药行业专项整治通报了广州三大知名药企药品虚高定价、套取现金案件,要求其回调药品价格、全面整改营销模式、停止违规操作。
2、虚开发票,严查!
虚开发票行为也是这项专项整治活动的重点之一。
文件表示,要严查医药企业在流通环节使用票据、虚构业务事项以及利用医药推广公司空设、虚设活动等违规行为,时间持续到12月底。
如福建莆田税务局曝光多起药企虚开发票案件:
2022年6月份以来,已有47家药企被吊销营业执照。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企业被税务局列为异常经营名录,经筛查,税务机关认定其为空壳企业。
04
医药行业合规,势在必行
企业及时自查自纠
国家在医药行业实施了“两票制”改革,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减少药品从药厂到医院的流通环节,降低药品成本。
但药品流通环节管控没有改变既有利益分配模式,导致医药行业账外经营、列支不实、虚开发票、套取利润现象激增,很容易引发偷税、虚开法律风险。
医药行业为规避涉税刑事风险责任,应当主动采取多种防控措施:
01
结合自身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建立全税种的企业发票管理数据库、上下游企业涉税信息数据库和医药企业发票核查管理制度等,提高发票管理的信息化能力,并着重规范发票以及各类凭证的审核与管理。
02
积极推动医药行业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商业服务向专业化、学术化方向发展,加强外部主体资质审查,并且确保服务真实、合规。
03
对交易向对方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企业资质等相关情况充分尽调,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如采用购销分离模式,防止虚开风险往核心层公司蔓延,锁定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
04
对于企业自查发现虚开嫌疑,税务稽查、发票协查发现企业涉税违法线索的,企业可以聘请税法专业人士,与税务机关积极有效沟通,最大程度地在行政程序中化解风险,维护企业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虚开刑事责任。
END
医药企业查“账”、查“税”、查“票”风暴仍在进行,国家监管的大手也在逐渐收紧。
制度趋严不是为了处罚,而是推动企业的合规化发展,行业合规、税务合规是未来企业的大趋势,背离合规的企业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应该尽早自查自纠,唯有合规化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jihF8I0j1ymlc0tMmvCr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