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门户
蒲公英门户
登录 / 注册

我,Drug Hunter,90%的项目都将被淘汰,要敢于“杀项目”

2022-12-11 20:56 发布者:论坛蒲友 来源:E药经理人

“整个产业处于一个聚焦再聚焦的筛选过程,美国比中国的Biotech处境更艰难,但这种整理期是必要的。”领康医药创始人姜桥对E药经理人融媒体表示,现阶段欧美me too重复性的早期项目融资困难,而中国和亚洲的投资基金也更倾向于投资现金流积极的项目。


在跨国药企17年,连续开发了两个十亿美元重磅药物,被业内称为“Drug Hunter”的姜桥认为,只有百里挑一的项目才值得进入临床Ⅲ期,其余90%都要被淘汰,以往这一过程在跨国药企内部完成,现今交到了Biotech们自己的手上。


中美的Biotech们如何渡过整理期?究竟如何才能打入美国市场?在美国的医药产业界,有一批长期工作在美国但服务于中国药企的华人,他们对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创新、市场和商业化理解有着与更贴近市场的一手经验。为此,E药经理人融媒体策划《探索海外市场第一季:美国》专题,从第一视角来了解美国的医药市场。


领康医药创始人姜桥

以下为Q&A对话:

Q=E药经理人

A=领康医药创始人姜桥


Q:你对美中两国的医药产业都很熟悉,去年以来,中美医药市场双双进入资本寒冬,这对Biotech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你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情?这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吗?如今两国Biotech的处境有何异同?


A:资本寒冬下的整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2007年我在跨国药企时,主要工作便是从临床Ⅰ期的候选产品中筛选出可以继续推进的产品,从那时我对“新药研发九死一生”的道理便有深刻的认知。

现在由于跨国药企的工作重心逐步聚焦于市场销售,研发管线多来自外部收购,“杀项目”的决策随之从跨国药企内部转移到了外部的Biotech手上。并且随着资本市场估值调整,大药企收购产品所在阶段也逐步后移至临床Ⅱ期,之前的收购中有相当比例的产品处于临床前或临床Ⅰ期。当“杀项目”的决策转移至Biotech,而Biotech又难以完成自己“杀项目”的决策时,只能靠持续的融资输血。

三年前,港交所18A和上海科创板开放后,催生的一批本土Biotech推进了一些不该进入临床Ⅲ期的项目。在寒冬来临时只有优秀的Biotech才能活下来,只有大幅度打破传统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取胜。

总体而言,整个产业都处于一个聚焦再聚焦的筛选过程,就像我当年在跨国药企筛选5%的候选产品一样,现在Biotech也在做内部筛选,或者说资本正推动它们做这一选择。

至于中美两方市场,我认为美国市场的Biotech可能要比中国的Biotech处境更艰难,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投资风格更直接、反应更迅速。现阶段欧美me too重复性的早期项目融资困难,而中国和亚洲的投资基金也更倾向于投资现金流积极的项目。


Q:大家都说中美医药产业在各个方面有差距,在你看来,这种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医药市场有没有哪些情况是你比较“看不明白”的?本土医药创新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什么?


A:大家对于药品标签(product information sheet)与药物设计之间的重要关系不敏感。药品标签是药物未来在市场上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标签在临床Ⅰ期时便要开始筹划和撰写,并随着临床Ⅱ、Ⅲ期的设计以及开展来支持上市标签中的每一条说明。

现在大部分Biotech把概念验证当成最终的目标,但将来不管是自己销售还是对外授权,最终都以市场为目标。举个例子,一家大型跨国药企曾经耗资9亿美元买下一个全新机制的药物,结果在市场上销售并不理想。伟大的科技发明并没有转化成可观的投资回报,这一问题值得药企深思。


Q:美国医药创新的生态很完善,你觉得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国内借鉴与学习的?

A:敢于“杀项目”是值得学习的,国内公司基本上很难去宣告一个项目的终止或失败。此外学会聚焦也很重要,如果一家Biotech的研发版图大到同几万人规模的Pharma一般,并不合理。因为通常一个首席医学官覆盖一个疾病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美国的患者变得越来越稀缺,FDA有意把做临床的门槛再提高,因而提出了很多对于临床前的新要求。


Q: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是中国创新药企正在奔赴的愿景,你觉得中国创新药企实现源头创新,可以从美国过往发展中汲取哪些经验?

A:我认为靶点发现是中国最有可能先突破的方向,后期的跨部门跨单元合作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通过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来发现靶点,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真实世界数据的收集,在中国都比较有优势,因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数据量。但中国在数据的模型化和运用上相对落后,因为这些跟产业的经验积累直接相关。


Q:中国创新药企出海虽已渐成趋势,但也遭遇了不少挫折。原因出在哪?对于要出海的企业,你有哪些建议?

A:我认为关键在于创始人缺乏全球观。其实每个海归科学家都在他所在领域有着深刻的研究,但大都缺乏从头到尾走一遍的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从头到尾的创建流程,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就很难去统筹。所以中国匮乏的并不是专才,而是综合性的统筹人才。

再者,中国的Biotech和机构们都要明白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聚焦所有投资在一两个赛道上,并且这一两个赛道在亚洲要有绝对的优势,才能实现弯道超车。而且公司还得要有自己的灵魂团队,不能仅仅是一个CEO,也不能是仅仅两三个人的海外团队,至少需要有5个覆盖CMC、报批、市场、医学和临床前的高管,再加上有欧美销售和管理经验的CEO。


Q:美国医药流通集中度非常高,你是否清楚这类机构的准入壁垒对中国药企而言有哪些挑战?

A:欧美报批和市场环境非常成熟,如果能招揽好的人才组建专业的团队,抱着学习的态度,不急于求成,能听取专业团队的建议,就能进入这个渠道;反之也难。

比如,欧洲公司除了诺华、罗氏几家大的跨国药企,很多都只在欧洲市场销售药品,不在美国销售。因为它们在美国没有大的研发机构,没有深度的投入,想建立新的游戏规则已经不可能了,必须跟着游戏规则—沉下心来大量的投入。

日本投了20年,才成长出3家国际型药企,现在中国在美国建立大型研发团队的只有百济神州美国并不会拒绝任何企业来到它的市场,但想进入美国市场必须要有长期坚定不移地投入才能成功,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是不可能实现的


Q:在美国市场,大药企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彼此间的“钳制”力好像很高,这同中国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A:跨国药企在美国设有专员做游说是公开的秘密,这些人的日常工作是与美国政府官员诸如国会议员等保持密切联系。举个例子,比如跨国药企在某州建立研发或生产中心,多数与这种游说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拉动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帮助政府解决了部分就业的问题。


Q:拜登政府似乎也在希望通过“药价谈判”降低药品价格,在你看来这是否能推行下去?从过往美国政府降药价的动作看,似乎效果甚微。

A:推行有难度。“降药价”不是新话题,十多年前我在跨国药企时就有,为什么迟迟不砍,跟前面谈到的大药企的游说不无关系,另一方面药品在美国医疗整体费用中只占10%。这几年美国经济变得紧张,这一刀就砍下来了,但实际上如果损伤了对整个市场的元气,FDA会采取何种反应仍有待观察。

总体来说,在美国药企的市场一定是萎缩的,这正是亚洲的机会。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关键就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改造自己独特的一面,从变化中找到机会。


Q:对FDA监管理念与规则的认知,似乎也是本土药企开拓美国市场的很大壁垒,有哪些方式可以让中国药企更快地理解美国监管理念与要求?

A: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连续的、大量的投入时间和资金;另一条路是找有能力推动临床开发并管理FDA和EMEA报批的合作伙伴。


Q:你之前连续创立了方恩医药、睿腾资本,现在是领康医药,是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在新药研发与管理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之下,你决定再次创立领康医药进行一场全新的尝试和冒险?

A:我认为是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驱动我必须站出来做这件事。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市场、注册、临床、CMC、临床前机理五大职能互相牵制,并且多数互相矛盾。每个新药开发起初都是一团乱麻,风险决策具有极高的挑战性。中国在追赶西方占据全球医药产业制高点的过程中,需要有熟悉这五方面并做过十年以上的领袖人才。

现阶段,在全球制药界真正领导过团队在亚洲做临床、到欧美批准的有超过十年经验的人才,屈指可数。回国创业的多以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为主,所以中国的临床开发人才总是短缺,特别是华人中负责医学、临床开发、市场、生产甚至全球报批和销售的综合型人才极少,这种稀缺让我有一种使命感。

目前,国内的Biotech基本都是走“在国内建公司并试图出海”的路子,领康则希望通过独特的临床开发设计,优化新药研发“10年12亿美元”的漫长路径,实现至少节省两年、两亿美元的目标。

我认为,领康开通了一条所有跨国药企和中国药企都没有走成过的路,难度相当大。从我之前所经历过的跨国药企、CRO和投资机构三个角度来看,全球的发展趋势正朝这一方向延伸,欧美价值空间不断压缩,亚洲市场市场不断扩大,最为关键的是两个方向的有机结合。现在这两个方向并未达到有机结合,尽管有些跨国药企在中国有可观的销售,但从未把亚洲当成“大脑”来使用。领康反其道而行之,第一大创新便是把亚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在临床Ⅱ期时把亚洲当成引领的地区。


Q:在你看来,国内代谢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差距大吗?在一众Biotech中,领康的独特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A:要实现由亚洲来引领全球开发的创新并不容易,选择赛道是关键,而且做药还需兼顾创新和可行性。因此领康选择了一个亚洲最有可能赶超欧美临床速度的赛道—减重减脂,在亚洲减重减脂市场是刚需,肥胖和脂肪肝在中国是亟待解决的巨大需求。

现阶段跨国药企的药物基本都是按照欧美的临床需求去研发,而领康要做的新药首先是基于亚洲患者的需求设计,其次再兼顾美国FDA和EMA注册报批的要求。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xueqiu.com/3483303916/237578407)

 赞(1)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25 13:51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