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门户
蒲公英门户
登录 / 注册

后疫情时代猝不及防的生意乱象与各不相同的机会

2022-12-13 01:00 发布者:论坛蒲友 来源:医药健康地方台

来源:医药健康地方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整理:NON.xm


抢购、囤药、客流大增、卖爆了

紧接着,缺货、断货、没货

到处找货,涨价了

……

这一幕幕如此地似曾相识


是的,差不多整整3年前,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席卷全国的时候,我们就经历了一场长达3-4个月之久的“口罩、酒精、额温枪”等的抢货大战。

如今,类似的故事再次上演。一方面是全民如饥似渴的需求如浪潮般涌来,一方面是严重的货源紧缺得不到解决。

当大疫终结的号角吹响,

对于医药人来说,这又是一次猝不及防。


近日来,市场对连花清瘟、感冒灵等防疫药品需求增大,直到连花清瘟断货、涨价、出现假冒产品等消息上了热搜。

当时,就有媒体预测,当群体免疫开始,呼吸道止咳药、退烧药、抗原等需求也将大幅度提升。

特别是随着全国各地重要城市和地区全面解封的消息传来,以及“四类药”销售解禁,彻底推翻了最后一道藩篱,感冒类、咳嗽类、抗病毒类、退烧类、增强免疫类、抗疲劳类等药品,以及自测抗原试纸、防护类用品被汹涌而来的抢购潮吞没。

这里面不仅有刚性需求,有储备需要,还有报复性购买成分,加上各类自媒体平台晒出防疫用药顺序图以及推荐购药清单的推波助澜,全国大多数药店的相关药品及抗原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很快被“洗劫”一空。

图片

11月30日起,新冠常用药品类(感冒用药、解热镇痛、镇咳化痰)销售额、销售量、订单指数大幅上升,至12月7日,日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1%、13.4%、14.6%。在多个省市宣布不再查验核酸结果的背景下, 12月7号全国订单指数已增至259,销售额指数增至244。

乱象丛生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彻底火了,线下线上几乎都卖断货了。有网络销售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自测盒的日均销量对比11月份增长400多倍,有些预售状态的,发货时间甚至都到了2023年2月


至于线下实体店,要么已经断货,部分还有货的药店,单人份试剂盒甚至涨价10倍。

疯狂,源于对抗原检测市场的无限美好的预期。有卖方研究机构预测:最低频率假设每人每月2次,预计国内新冠抗原自检试剂盒市场单月规模有望达177亿-266亿元,抗原检测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24亿-3192亿元

数字太大,计算器都要按得冒烟了

疫情三年以来,类似的场景似曾相识,抢口罩,抢额温枪,抢消毒酒精,等等,这次轮到了抗原检测试剂

最终可能还是一地鸡毛。高利润之下必有“勇夫”。

这几天在各种微信群,小区群,朋友圈充斥着各种贩卖新冠抗原的信息,有卖酱料的、卖二手车的,开超市的,现在好像就我们抗原生产企业没有货,其他人都是货!

按照国家明确规定,销售新冠抗原试剂盒须具备药品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6840含体外诊断试剂),仅取得二类备案不得零售与批发,而且新冠抗原是三类医疗器械,没有资质的企业和个人倒卖抗原是违法犯罪行为

12月7日,朝阳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对北京康复之家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朝阳第一分店高价销售抗原试剂盒立案调查。当事人在美团平台销售复星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规格为25人份/盒),标价229元/盒,进货单价分别为61.25元/盒、67.5元/盒、75元/盒,由于不同时期美团平台销售优惠不一,实际销售单价分别为179元/盒、216.5元/盒、229元/盒进销差价率最高达273.9%

其实这种案例并不少见:

  ■ 汉阳区某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2022年11月以来,连花清瘟颗粒(6克×10袋)采购价格为23.5元/盒至32元/盒,销售价格由11月1日的30.5元/盒上涨至12月5日的99元/盒。

  ■ 某大药房江岸区万家汇店、江汉区北湖正街店,2022年12月6日销售的抗原检测试剂盒采购价格为2.3元,销售价格为8.5元。

  ■ 江岸区某药业连锁有限公司二七店,24粒装连花清瘟胶囊平时销售价格为20元/盒,查处时销售价格为40元/盒;新康泰克10粒装平时销售价格为15元左右/盒,查处时销售价格为30元/盒。

  ■ 硚口区某大药房有限公司天顺店,2022年12月4日以来,24粒装连花清瘟胶囊采购价格为8.74元/盒至16.49元/盒,销售价格由14元/盒上涨至28.5元/盒。

  ■ 蔡甸区某大药房,12粒装连花清瘟胶囊采购价格为17.17元/盒至27.17元/盒,销售价格由22.8元/盒上涨至46元/盒;蔡甸区某大药房,36粒装连花清瘟胶囊采购价格为15.5元/盒,销售价格由26元/盒上涨至39.5元/盒。


某线上药房销售一款连花清瘟颗粒,11月采购价格23.5—32元每盒,销售价格26.8—38元每盒,但从12月初开始迅速上涨,至12月5日涨到99元每盒。


近日,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群众举报线索,立案查处老百姓大药房连锁(天津)有限公司河西店捆绑销售连花清瘟胶囊哄抬价格违法案件,对当事人下达警告及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告知。

经营者有价格欺诈行为的,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对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行为的,最高可处300万元的罚款;对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造成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最高可处500万元的罚款。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

除了广东外,北京、黑龙江、杭州、宁波 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针对连花清瘟、感冒灵等价格问题进行监管,严厉打击乱涨价行为。

北京: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书,要求不得对口罩、抗病毒药品等防疫用品囤积居奇、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不得有排除、限制竞争的价格垄断行为。

黑龙江:发布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提醒告诫全省各药品和医疗器械经销单位,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借疫情防控之机相互串通、趁机涨价;囤积居奇、操纵市场价格;价格欺诈;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行为。

杭州:发布关于医疗药品及用品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提醒各医药用品经营者及相关单位要用好自主定价权,依法合规经营,不得借疫情防控之机大幅提高医疗药品及用品的销售价格,经营者要严格控制进销差价在合理范围内,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以及散布涨价谣言。对于提醒后仍不整改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会依法严肃处理,并公开曝光情节恶劣的典型案件。

宁波:发布医疗药品及用品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明确提出连花清瘟等成为消费者购买的热门商品。要求各医药用品经营者及相关单位不得借疫情防控之机大幅提高医疗药品及用品的销售价格,经营者要严格控制进销差价在合理范围内,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以及散布涨价谣言

市场监管总局:12月9日发布《关于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提醒告诫书》,从规范价格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对涉疫物资生产经营者划出“九不得”红线。提醒告诫书中明确要求生产经营者不得违反诚实信用和公平合理原则、不得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不得哄抬价格、不得价格欺诈、不得串通涨价、不得价格歧视、不得虚假宣传、不得仿冒混淆、不得商业诋毁。同时,对广大生产经营者提出自查和整改要求,并鼓励社会各界举报违法违规线索,推动社会共治。

我们该怎么办

本质上哄抬价格、价格欺诈、串通涨价、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层出不穷的怪现象是充分利用了民众对新冠疫情的恐慌,以及一大堆各层级的用药居家指南的好心办坏事。

事实上,要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政府,一方面对违法者施以重典,以儆效尤,另一方面要加强民众舆情的引导疏通和科科普。要有更多更权威的声音站出来发声。

图片

新冠上呼吸道感染

       奥密克戎蛋白中的氨基酸,其中有96%的点位已发生了变异,换言之,已突变得差不多快饱和了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已经大大减低,近期致死率已降低至0.1%左右,跟流感差不多。绝大多数感染奥密克戎的病人症状都表现在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咳嗽、咽痛和发烧等。肺部表现上很少看到有肺炎。奥密克戎的表型可以说是‘新冠上呼吸道感染’,这一点非常明确。新冠既然已经主要不侵犯肺,都在上呼吸道,很难导致人的死亡。—钟南山




图片        

新冠调整到丙类传染病管理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当对待新冠只须像对待流感一样实施监测管理,不再报告管理一般病例,而是把重点放在抢救重症病例、接种疫苗和加强个人护上时,才能将新冠肺炎调整到丙类传染病管理,大家才能回归到正常生活。—曾光


出路和机会在哪里?


随着奥密克戎毒株毒力的减弱,国内防疫政策的调整优化,人们势必将逐渐回归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三年艰苦卓绝的抗疫,对医药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医药行业将会出现哪些变化?

01 医药需求将出现明显反弹

疫情对医药行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行动受限,进而影响医药需求。后疫情时代,医药需求将明显反弹。

有数据表明,2021年,我国的住院人次下降了近3000万;由于诊疗机构的不时封控,门诊人次有可能下降得更厉害。后疫情时代,门诊人次、住院人次的强力反弹势必拉动医药需求的增加,这或导致医药需求的明显增长。

就医药品类而言,之前受影响严重的注射剂、医疗器械、抗肿瘤药物等预计增长明显;另一方面,防疫概念中药、部分长处方慢性病口服药物、检测试剂盒、防护产品的销售增长则会回落,不过从目前的态势看,这些产品的需求还会旺盛一段时间。

02 医药政策依然趋紧,医药监管不松反严

整体上来看,即便是在疫情吃紧的2022年,医药行业政策趋紧、监管趋严的趋势仍然没变。但是由于防疫需要,很多行业政策推迟了落地时间,部分政策的执行也相对柔和。

后疫情时代,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逐步回归正常,预计医药政策的出台频率会加快,落地时间会更紧凑。比如集采、医保谈判等。

疫情期间,部分行业监管政策受到了疫情影响,比如长处方、中成药的使用等。后疫情时代,监管趋严的趋势不变,质量监管、合规监管依然会是高压状态,甚至不松反严。

03 仿制药、中成药、生物药,表现各不相同

仿制药的困境才刚刚开始,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帮助了仿制药,这主要是指疫情推迟了集采时间。毫无疑问,2023年是集采大年,仿制药企的日子,也可能很难。

疫情对中成药的影响需要仔细分析。一方面疫情阻碍了药品包括中成药的消费;另一方面,抗疫概念中成药获益,中成药在疫情期间的监管也相对宽松;最重要的是,三年抗疫是对中成药最好的宣传。

因此,后疫情时代,虽然政策可能收紧,但中成药总体而言将获得不错的成长空间,使用中成药的人群可能年轻化,这对于中成药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对医药行业而言,生物药就是创新的代名词。所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生物药是医药行业最被看好的细分领域,无论疫情与否。

人类正在进入生物技术革命的时代,相较于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中国这次走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前沿,有可能引领生物技术革命的浪潮。目前的生物药研发如火如荼,我们没有理由不看好生物药的未来。

事实上,包括生物药在内的创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功率。药品研发本身就是拆盲盒,越是创新程度高,风险越大。

疫情叠加生物药周期性调整,使得生物药企目前正在爬坡过坎。能过坎的,必然会有远远超过仿制药和中成药的回报。

04 后疫情时代,医药行业将触底反弹

由于2022年行业增长的低迷,预计2023年医药行业将会收获一个好看的数据。比如药品销售额增长率大概率会超过10%,其它细分领域也是如此。

后疫情时代,医药行业的烟火气开始回归。医药人出差、拜访客户、参加学术活动,将替代现在的核酸检测、健康码、居家……工作的压力取代防疫压力,重新占据生活的核心位置,这才是医药人期盼已久的姿态。

医药行业必然触底反弹。但是别忘了,疫情之后,医药行业最大的转向是高质量发展。药品质量要求高质量、药品研发要求高质量、行业管理要求高质量、行业发展要求高质量,这对医药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

经历了疫情的洗礼,相信医药行业会迎来一个更高质量、更好发展的十年。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yCvECk6IEqrpwgtQMUiflg)

 赞(0)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24 11:00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