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门户
蒲公英门户
登录 / 注册

我,一级市场投资人,ADC迈大步,双抗快跑,GCT疗法进入新周期

2023-02-27 00:24 发布者:论坛蒲友 来源:E药经理人

经过2022年的洗礼,行业发展水平将大幅提升。行业将摒去曾经“浮华”,变得更加健康、务实,踏实将药物做好。


2022年行业景气度一度跌至冰点,“大家的心态及预期有较大的变化,但若真的错过了这一年,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作为一级市场分析师、行业观察者的章真表示,经过这波行情的洗礼,行业发展水平将大幅提升。企业正在摒去曾经的“浮华”,变得更加健康、务实,踏实将药物做好,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对于2023年,章真期待,集采以及更新的、相对没有那么内卷的创新药,降价幅度会相对理性缓和。至于产品、技术,2023年他表示非常期待双抗产品的表现,以及基因编辑领域有望产生诸多利好消息,以提振市场对该赛道的信心。


以下为E药经理人融媒体与章真对话核心内容。


Q=E药经理人

A=一级市场投资人章真

Q:如果选择一个关键词来形容2022年,你会选择什么?


A:2022年是逻辑和情绪回归理性的一年,但这一年行业中并没有发生基本面层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头看2022年发生的多数行业事件,它们都是可延续、甚至可预期的,没有特别超出预期的新事物或者新政策出现。真正发生变化的,是大家的心态以及预期较之前有较大的变化。


相比之前诸如PD-1横空出世,开启肿瘤免疫赛道的行业繁荣,或者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大幅改变国内医疗支付生态,2022年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政策层面甚至都可以说是平平无奇。犹如一棵白菜,之前被炒到10元一斤,如今又回到了1元一斤,甚至更低一些,但白菜还是白菜,它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整体来看,2022年的市场波动仍是逻辑重塑或者逻辑修正的过程。


其实2022年医药领域整体表现比较平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特别缺乏足以改变既有市场格局的令人兴奋的产品或者研发进展,这点很容易从年头到年尾的行业会议的热议程度上看出,从2022年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开始,各种会议都热度寥寥。在整体市场较为冷清的时候,如果一些投资人远离了这个市场,他们也没有错过什么必然不能错过的时机,倒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Q:2022年你印象最深刻的产品或者赛道是什么?


A:2022年缺乏足以颠覆大赛道既有竞争格局的超重磅产品诞生,相对而言,双抗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方向。


此前,双抗和ADC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很明显ADC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单抗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药物工具类型,能够解决很多单抗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而,双抗一直处于相对尴尬的状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验证,也有获批药物,却始终没有出现诸如ADC领域DS-8201这样可以给整个技术领域一锤定音的产品,也就使得其江湖地位无法实现跨越,难以把自己提升到像ADC这样的定位。只能说在2022年,双抗在血液瘤和实体瘤方面都在小步快跑,有向好的苗头出现,有希望把双抗的地位推进到较之前更高的水平。


此外,2022年令人扼腕的当属此前火爆的基因和细胞治疗,似乎在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基因治疗在3~5年前,业内普遍有一种感觉,认为不少基础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较为典型的就是认为采取AAV等病毒载体递送是比较可靠的方式,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更加激进甚至天马行空的尝试开始涌现。然而近一两年来,多个基因治疗项目的开发出现波折,迫使大家对包括病毒载体在内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整个细分赛道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至少是进入对很多基础问题的重新探索和论证,在产品开发层面体现出进入迷茫低谷期,行业的各种探索也明显趋于谨慎。


细胞治疗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触及阶段性天花板的现象,在针对CD19和BCMA等靶点的一批CAR-T获批之后,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包括此前被寄予厚望的UCAR-T或者NK细胞治疗等,似乎近期进展都不顺利,短期内也很难看到好转的迹象。


最直观的指标是资本市场的态度,当前全球能称得上以细胞治疗为主的公司中市值最高的是中国的传奇生物。好几家曾经100亿~200亿美元市值的细胞治疗公司,近一年多都跌去了70%以上的市值,这已经完全不是大环境不好所能解释的问题,而是市场开始对整个赛道重新定位。


基因和细胞治疗的这种波折,从药品研发历史进程角度来看,是十分正常的,作为一门“终末学科”,药物技术从实验室诞生以后到研发出商业成熟的产品,一定会经历多轮沉浮起落才能终成正果。


Q:2023年,或者未来一段时间,你比较期待的重磅产品是什么?未来成为超级重磅炸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A:例如第一三共的DS-8201就是相当大概率能冲击几十亿甚至百亿美金峰值销售额的产品,该产品在乳腺癌领域逐渐从末线做到二线乃至冲击一线和辅助治疗,作为超级重磅药物的路径已经在一步步得到验证。还有诺华的Inclisiran,该产品是小核酸药物中目前最有可能出现的重磅炸弹,也被诺华这样的大药企视为未来业绩的发动机之一。


其实,满足重磅产品的条件很简单,就是适应证要足够大,尤其是该适应证领域此前出现过重磅产品,验证了商业空间,然后新一代产品能够有明确的替代价值,或者至少是动摇此前重磅产品的市场地位。例如我目前比较关注的代谢性疾病领域,过去出现大批传奇产品甚至是前任“药王”,近年相对沉寂,相信未来肯定能够再次出现超重磅产品。


但是,从更宏观的科学进步角度来看,目前浮出水面的这些重磅产品,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改变整个医药领域竞争态势的高度。我认为衡量真正超重磅产品的价值,还要从对科学的贡献度,是否将人类对某一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推向了新高度,以及对整个医疗行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这些层面来衡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我说2022年相对平淡的原因。


Q:资本寒冬什么时候能够过去,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A:首先当然要看宏观经济环境,如果宏观环境向好,那么自然带动多个领域的发展。若从医药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言,当行业中较低水平的企业、产品管线、投资人实现“应出尽出”之后,行业的出清和自我迭代进入下一个阶段,留下来水平更高、成色更好的“玩家”,肯定会给行业带来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当然这只是走出寒冬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毕竟历史上经常出现细分行业还未出清,市场情绪在大势之下又提前“嗨”起来的情况。


在宏观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医药行业复苏的另一个核心力量是我们的医药企业正在积累起更加充分的软硬件基础力量,像国内的一批Biotech新势力,不少都成立于2015年之后,相比已经上市的不少港股18A或科创板的医药“前辈”们,这些更新兴的力量基数更大、起点更高、视野更广、土壤更肥,完全有可能在未来3~5年,也就是他们成立10年左右的时间点上,带来比上一代创业者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或许在2025年之后,我们能看到更多企业不再是在国内卷,而是进入更高水平的竞争层次,也将更接近我们理想中的,如美国那样的Biotech行业生态。


(本文摘自《医药界·E药经理人》2023年1-2月刊)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xueqiu.com/3483303916/242990283)

 赞(0)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26 06:16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