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健中国“创事记”:从0开始,到频繁刷新纪录,渤健仅用了5年…
不是创业但胜似创业的温浩基,带领渤健中国5年来披荆斩棘式的稳步前行,他们既是中国罕见病药物诊疗创新生态的推动者,也是获益者。
虽然渤健进入中国5年,已经上市的3个新产品都纳入到国家医保目录,且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诺西那生钠仅用4个月时间,就实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覆盖。但是,渤健亚太区总裁温浩基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却坦言,当初从0到1的开始非常艰难,唯有靠信念支撑目标,那就是要服务更多患者。
为了患者,不畏艰难,做中国神经科学领域的拓新者。
众所周知,创建于1987年的渤健,是全球神经科学领域最有前沿开拓精神的跨国药企之一。自2017年进入中国,这个被跨国药企(MNC)日益重视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渤健一直紧跟中国市场的发展,并坚定地与政策同频共振。
“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药审改革的推行,使渤健真正意识到,政策东风已至。“‘健康中国2030’提出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到‘一个都不能少’,其是对于小孩、老人,还有残疾人士,有很多的政策倾斜。”温浩基表示。
2017年,年近“不惑”的渤健终于“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而作为中国区的“0”号员工,温浩基也在此开启了他新的职业征程。
渤健亚太区总裁温浩基
彼时,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大蜕变”的前夜,药审改革进行到第二年,虽然国家医疗保障局尚未成立,但伴随着与国际接轨等科学监管理念的确立,以创新为主轴的中国医药产业新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成立中国公司,是渤健“躬身入局”的第一步。
接下来,渤健要做的事情是怎样尽快将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创新药引进中国,并让更多患者实现可及与可负担。曾经,这在罕见病领域是一条少有人走通的路,毫不夸张地说,至今仍鲜有MNC仅凭罕见病药物,在中国市场取得快速的进展与突破。
这时候,渤健把对科学的极致追求和创新精神“移植”到了市场开拓上,“渤健的诺西那生钠是SMA领域全球首个药物,我们希望在利好政策推动下,开创一条路出来,在中国罕见病领域更好地服务患者。”
01
找“法门”:解决从无到有
荣誉总是与挑战相伴而生。
温浩基回忆,渤健中国开始运营的前半年,整个中国区只有他一个人,“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就是彼时渤健中国总部的雏形样貌。“这是最难的时候,产品没进来,团队还没建,很多不确定。包括总部也会问很多问题,当时我也没法回答,因为不止我不知道,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2018年前,SMA患者面临的情况基本可以概括为,有强需求,但没有药,有鼓励政策,但缺少落地措施。
那时候,经常会有朋友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么难的一件事情去做?为什么不出来创业?他的通常回答是:这就是创业,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那时候,确实很多人不看好”。
5年后回头总结,温浩基认为支持他坚持走下来的,除了勇气、毅力、创业激情外,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罕见病患者对有药可用的急迫。
他清晰地记得,履新后第一项工作是拜访美儿SMA关爱中心,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政注册、专注于SMA领域的非盈利性组织。“我真的很想知道,中国SMA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也没有很多公开的数据可以参考。”
没药可用,是他第一个切身感受,“那时候没药,当时患者组织很多只能是辅助治疗或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这夯实了他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信心,“渤健有好的产品,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患者用到。”
第二个对温浩基产生触动的是,罕见病跟之前所做的大适应症药物不同,“你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药物对患者疾病进展的改善”,这又进一步坚定了他要从0开始,为罕见病患者们打通从“有药可用”到“有药可保”的全部路径。
温浩基觉得,这与渤健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先锋”目标一致。“做领导者,好听,但真的不好做,因为你总是那个踏出第一步的人”,某种程度上,在这些细分领域中,领导者所要承担的责任,除了研发出划时代意义的产品,还需要与各个利益相关方一起共建生态。
渤健亚太区总裁温浩基
这些思考为渤健中国后续稳步推动业务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那时候与总部每天沟通,一方面让总部更了解中国的情况,同时也为总部汇拢支持中国市场的资源提供方向”。
一臂扶轮,一手策马。围绕“解决患者需求”,为中国罕见病药物“创”出一条路来的核心目标,渤健与患者组织、医疗机构、政策制定者、各地政府、产业同道一起,逐渐构建起为罕见病患者赋能的生态。
2018年,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首次用目录清单的方式,确立了罕见病的内涵。紧接着,国家药监局持续发布“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使得列入药品可以通过快速审批的方式,加快在华上市。
此后5年,渤健中国每年都有里程牌事件。
2018年底,渤健SMA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和多发性硬化(MS)治疗药物氨吡啶列名首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
2019年,仅用5个月,诺西那生钠在中国上市获批,并在国内开启首个罕见病领域的患者援助项目,除此之外,还推动建立全国首个SMA诊疗中心联盟。
2020年,渤健中国第二款MS治疗药物富马酸二甲酯列入第三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
2021年,渤健进入中国第四年,此前集聚的能量在更大范围内释放。这一年,诺西那生钠作为当年医保谈判“灵魂砍价”的主角被全社会所关注,极大降低SMA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体现出渤健作为该领域领导者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氨吡啶和富马酸二甲酯分别获批上市,前者同年纳入医保目录,创下境外创新药品在中国准入速度的纪录。
2022年,诺西那生钠仅用4个月实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覆盖,为SMA患者的药物可及提供保障。
2023年,富马酸二甲酯纳入新版医保目录。
至此,渤健中国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从零到多的蜕变,上市3款新药,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更为后续其他药物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持续深耕,积累了经验和市场认知度。
02
布新局:期待从有到优
现在,渤健中国团队已经扩大到200多人,并搬入位于上海环贸广场的新办公室,“基本上所有的职能部门在中国都有,商业运营、医学、研发、商务、供应链、BD以及其他支持部门”,这意味着,接下来的5年,渤健中国要做的事情会更多。
业务布局主线仍然是围绕“解决患者需求”,但内涵更为丰富。
针对已上市产品,渤健中国的聚焦点放在以现有诊疗生态为基础,拓展至患者的全病程管理。
虽然过去5年间,在药企、医疗机构、政策相关方、患者组织等协力推动下,社会及医疗机构对SMA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到营养管理,每一个环节认知都有进步,“但作为企业而言,不只是提供药品这么简单,我们希望在每一个点上都能够和医生、患者一起解决这些问题”。温浩基表示,目前渤健正在积极布局数字化业务,希望通过实现神经科学领域的个体化和数字化健康,推动研究进展、改善临床照护、增强患者赋能。
在MS领域,渤健将借鉴其在SMA中积累的经验,构建起从疾病认知、诊断、治疗、康复到营养管理的整个服务链条。MS是一种终身、进展性自身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中国的MS确诊患者中,仅有约10%正在接受疾病修正治疗。步行障碍是最常出现的MS症状之一,“在过去,我国临床上一直缺乏能针对性改善MS患者步行能力的药物”。渤健中国目前上市的两款针对MS的药物中,“富马酸二甲酯是对因治疗,氨吡啶是对症治疗,这个组合也是渤健独有的组合”。
至于接下来的新产品布局,温浩基表示,渤健中国将采取自研与引入双轮驱动。
一方面将渤健已经在全球上市且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加快落地。
比如针对MS的药物,渤健全球共有6款产品,“在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条件下,我们会努力把剩下的MS药品带进中国。”温浩基对E药经理人表示。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物在华落地也已经列入日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会从现存1000万人,在未来达到3000万人左右。此前针对该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但“对因治疗”的方法相对欠缺,而渤健在此领域内一直深耕。
近两年来,渤健中国也在尽己所能地为构建阿尔茨海默病诊疗生态努力。2021年,渤健中国支持发布了《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的政策建议》,此外,还推动《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的发布。
“渤健全球的研发管线里面,不止有MS、AD,还包括帕金森,红斑狼疮,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症)等,这些产品,我们也希望尽快地把它们带入中国。”
与此同时,温浩基还向E药经理人介绍了渤健中国丰富产品线的另一条路径:对外合作。据悉,为匹配中国患者特殊的疾病需求,渤健中国开启了一项“中国战略加速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深度理解中国及亚太市场患者需求,目标性地引入一些新产品,填补市场空间。
除产品合作之外,渤健中国还与国内高校达成了学术合作项目。2022年底,渤健与清华大学药学院签署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将共同推进神经科学、特定免疫学等领域的科学研发。“这是渤健在中国与大学机构开展的首个学术合作项目,也是渤健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温浩基表示。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不是创业但胜似创业的温浩基,带领渤健中国5年来披荆斩棘式的稳步前行,他们既是中国罕见病药物诊疗创新生态的推动者,也是获益者。就像温浩基自己的总结,“先帮助患者有了获益,我们才有生意。而不是我们有了生意,再去帮助患者”,这是他过去5年深扎于此的经验总结,也将成为渤健中国接下来坚持的战略布局理念。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xueqiu.com/3483303916/24316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