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疯了!6个月34起,默沙东、AZ、礼来开抢,Biotech是流血求生还是主动权在握?
生物技术并购正以急切、但又需时刻谨慎的步伐前行。MNC需要寻找新的药物,以抵御大规模专利到期的浪潮。另一面,Biotech的日子不太好过,现金流短缺,经营环境艰难,他们需要以最低的现金消耗奔赴下一个价值拐点,或逆转困境、涅槃重生。
6月26日,腾盛博药宣布与生物技术公司Qpex Biopharma以及与收购Qpex的第三方盐野义达成最终协议,盐野义将在收购完成后向Qpex的股东支付1亿美元的预付款,而作为Qpex的股东,腾盛博药将在收购完成时出售其持有的全部Qpex股份权益并获得约1600万美元的收入。
无疑,此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腾盛博药的现金流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Qpex被盐野义收入囊中,这已是本月第9起生物技术并购的案例。
近两月时间,生物制药行业共发生了16起并购案例,相较于去年同期更多,生物技术并购潮似乎又“回来”了。美国投资银行Stifel不久前统计了一项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全球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在并购上花费了850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56亿美元,前年为491亿美元,迎来明显的复苏。但浪潮复涌之下,大型并购似乎在审查之下越来越难,而今年上半年很多并购的产生,都蕴藏了Biotech“流血”的辛酸往事。
6家MNC并购,为了什么,该防什么?
2023年上半年发生了30多起并购案例,其中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共6起,超100亿美元的仅有1起。MNC并购的步伐正在加快,其并购总额撑起了大半边天,具体如下:
默沙东以总额达108亿美元的金额完成对Prometheus Biosciences的收购,以获得其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其他自免候选药物,以增强免疫领域的产品管线。礼来以约24亿美元的金额收购了DICE Therapeutics,押注后者口服IL-17抑制剂DC-806等项目,据了解DC-806有具备成为同类最佳的潜力。目前,糖尿病业务作为礼来现金流支柱已有较好表现,肿瘤板块阿贝西利销售额在迅猛增长,神经领域手握Donanemab这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磅潜力产品(III期研究已达到了主要终点),此次收购 DICE Therapeutics,也是为了补强其免疫领域。诺华以最高32亿美元收购Chinook,并将其与新成立的一家子公司合并,预计交易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重点瞄准后者旗下两款用于治疗IgA肾病的项目。在深入研究IgA肾病之前,诺华砍掉了约10%的管线,核心聚焦在心血管、血液学、实体肿瘤、免疫学和神经科学。此次收购是在其专注于创新药物战略下的强有力补充。安斯泰来以5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制药商Iveric Bio,意在获得Iveric Bio的一系列眼科疗法。安斯泰来目前确定了“失明与再生”在内的五大重点,并优先往这上面投入资源,此次交易是构建该领域的关键一步。GSK以20亿美元收购了Bellus Health。Bellus Health是一家致力于改善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生活的晚期生物制药公司。通过这笔收购,GSK将获得camlipixant,一种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的药物,目前处于III期研发阶段。阿斯利康以近18亿美元收购CinCor Pharma,以加强心脏与肾脏药物产品线。通过CinCor的候选药物Baxdrostat,此次收购将加强其心肾业务。
此外,一家名为Ironwood Pharmaceuticals以10亿美元收购了VectivBio,旨在获得其获得潜在同类最佳GLP-2类似物Apraglutide。
总体来看,愿意、并且能够用大手笔收购来补强自身实力或挖潜新药物的企业,几乎是现金流充裕的跨国大药企。不得不提,大药企也被视作能够成为推动资本寒冬收尾的因素。此前,瑞穗证券估计,大型制药公司手头有2000亿美元的现金,而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总市值为5000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40%。大型制药公司完全有能力可以帮助整合生物技术行业。而今年以来,随着MNC多款药物的专利到期的日子愈发逼近,MNC并购初创企业的动力也更为明显。
然而,从金额上来看,超百亿美元的大型并购非常少,而且在上半年,FTC阻止安进以200多亿美元收购Horizon Therapeutics,释放了一个不太乐观的信号:FTC的调查过程愈发复杂和冗长,审查期也存在延长的风险,而一些较大的并购交易审查时间甚至可以长达一年。尤其是交易金额大、被收购企业具备一款重磅产品,“过关”难度会提升。而另一面,调查越来越复杂、时间越来越长或会使得巨额并购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
不过,规模较小的补强交易前景仍值得期待,且数量上或许还会在新一波浪潮中快速增加。
救与值得被救
大药企挥金,让自己更为强壮,但这对于被并购的生物技术企业来说,可能是逆袭,甚至也可能是救命。
像被礼来收购的DICE Therapeutics这样还拥有5亿多美元的现金和等价物,走到2026年临床里程碑并无问题,并表示无需金融救助的Biotech已经很难得。
在资本寒气延续之下,部分Biotech终究没能熬过,如小型药物发现生物技术公司Vyant Bio和专注于基因治疗的Coda Biotheraputics等。4月,“数字疗法第一股”Pear Therapeutics月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撤了包括CEO在内的几乎所有员工。年初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超过45家Biotech加入了裁员大军,同时至少5家Biotech走向了破产……一些Biotech也早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资金链,尝试以裁员、砍管线等方式改善自身财务困局、优化效率。同时,因临床试验进度受阻等因素,Biotech在经营上遇到的困难不少。
而同期,大药企也正在梳理自身管线,等到合适的时机,两种高效的资产自然有很大的概率走进整合模式。
如今年上半年,一家名为Spectrum的Biotech被收购。在收购前几个月,Spectrum的核心产品Poziotinib(泛-HE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未能获得FDA的批准,对其疗效与安全性提出质疑,咨询委员会投出了9:4的反对结果,消息一出,Spectrum股价暴跌近40%。这也令Spectrum这家公司受到重挫,裁减了约75%的研发人员。
被诺华以30多亿美元高价收购的Chinook,原由一家名为Aduro的公司演变而来,而Aduro自2015年上市以来在资本市场表现一直不佳,到了2020年市值不足5亿美元,被迫进行裁员。
不过,话说回来,被并购,并看上,被“拯救”,其产品或技术平台一定有其难以忽略的实力。如默沙东不惜以重金收购的Prometheus,其专注于IBD(炎症性肠病)这一领域布局的产品颇有潜力,也是精准医疗趋势之下一种颇具突破性意义的创新。
“如果FTC取消大型制药公司收购生物技术公司的可能性,那么该行业的‘创新’将很快枯竭。”Seagen首席执行官David Epstein此前接受外媒时这样讲述。Iqvia Institute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生物技术公司在没有大公司参与的情况下研发了全球近2/3的新药,2016年时还不到一半。
也正因此,尤其是那些具备多年积累的技术平台,或在热门领域具备潜力药物,抑或是在新兴领域具备较高挖潜价值项目的Biotech们,正在被大药企寻找和发现。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xueqiu.com/3483303916/25417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