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制药扳回一局、恒瑞差强人意、石药压力激增,创新转型“三剑客”半年报透露了哪些信号?
中国医药创新转型的“三剑客”,2023年半年报透露了哪些信号?
均未迈过50%的坎!
随着中国医药创新转型“三剑客”——恒瑞、石药、中生制药接连交上各自2023年半年报答卷,关于创新药营收占比的这个关键答案呼之欲出。
恒瑞交出了一份让差强人意的成绩单。纵使营收增速连续两个季度维持正增长,业绩已重回上升通道,但创新药营收占比迟迟未过50%,让市场的预期一再后延,这样的业绩表现不足以让市场对这个行业龙头企业放心。
中生制药则正在用行动来回答市场关于新一代管理层“行与不行”的质疑。当集采的影响出清,凭借近20个BD项目,转型稍晚一步的中生制药能否在创新赛道上扳回一局?
石药当前仍面临着不小挑战,核心品种面临更新迭代,多款创新产品仍需继续成长。对于石药而言,集采压力或者“噩梦”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纵使感慨转型不易,但不可忽视的创新语境是,传统药企的创新已逐渐步入收获期,正在加速完成蜕变。无论从新药研发角度,还是BD及国际化战略角度,均密集收获创新果实。
仍未迈过50%的坎
时间来到2023年,当新冠肺炎影响逐渐消散,集采常态化的进行到第9批,创新转型中的中国制药巨头各自进入了新的发展状态。
都说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当下各家的状态则完全不同。
对于恒瑞而言,尽管多数仿制药都已应采尽采,但是恒瑞重磅仿制药品种中过评数目前列的有碘佛醇、七氟烷、阿卡波糖、布托啡诺和卡泊芬净等仍未完成集采。对于集采的影响,恒瑞在半年报中表示,尽管手术麻醉、造影等诊疗复苏刚需产品及新获批仿制药品种增长明显,但是集采仍然为板块增长带来压力。
而对石药集团而言,其烦恼和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核心产品恩必普(丁苯酞)。尽管仍是脑卒中领域市占率第一的重磅产品,但是丁苯酞注射剂和胶囊的专利分别在 2022 年 6 月和 2023 年 12 月过期。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递交仿制药临床申请。可以想见的未来是,随着仿制药陆续上市,将会对其业绩产生一定的冲击。
而中生制药,该公司5亿元以上的仿制药品种均已纳入集采范围,集采对公集采对公司影响基本出清,可以全力在创新大道上狂奔。
在创新转型上,从三家企业的半年报来看,值得欣慰的是各家仍在为创新转型而努力奋斗,令人遗憾的是,还没有一家创新药的营收占比达到50%以上。
恒瑞的研发投入以及营收占比仍旧领先,上半年研发投入达30.58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23.31亿),约占总营收的27%。其次为中生制药研发投入为26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17%;石药集团为23.04亿元,约占总营收的14%。
在创新药的收获方面,恒瑞仍旧是收获最多的老大哥。今年上半年,恒瑞阿得贝利单抗、瑞格列汀、奥特康唑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至此其自研创新药增至13款。
而中生制药的创新药数量则从2022年的3款,到今年年底有望飙升到6款。不过要赶上恒瑞尚需时日,该公司在下午举办的业绩交流会上表示,预计到2025年创新药的数量将超过12个。
而石药集团则在年报中并未突出显示其创新成绩和产品。整体来看,该公司在上半年收获了2款新产品,分别是新冠mRNA 疫苗度恩泰的紧急使用,以及恩朗苏拜单抗注射液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同时获得8个在研创新药首个适应症以及10个新增适应症的临床实验批准。
至今,这3大企业的创新药的营收占比仍没有达到50%以上。恒瑞是有望最先达到这一目标的企业。今年上半年,恒瑞创新药营收达到49.62亿元(含税),营收占比再创新高,达44%。而中生制药也迈入了创新转型的收获期,上半年创新药收入达38.6亿元,占比25%。让人遗憾的是石药集团并未明确公布创新药的数据。
BD成创新利器
从产业角度,BD能力已经成为药企除了研发、销售、政府关系等能力外,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之一。几乎在所有传统转型大药企中,BD都已然成为重要的部门。
毋庸置疑,正在创新转型的恒瑞、石药、中生制药也均走向了“自研+BD”双管齐下的道路。不过,“三剑客”BD思路各有侧重,有相似,但更多是差异。
对于中生制药来说,BD成为创新转型加速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至今,中生制药已展开了近20个项目的BD合作。
总的来看,中生制药围绕肿瘤、呼吸、肝病、外科/镇痛四大重点治疗领域引进创新管线,并补充技术平台。单今年上半年,BD合作浪潮便再上了一个高峰,涉及7大BD项目,其中4项license-in,2项license-out,1项M&A(兼并及收购)。据2023H1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下半年预计还有1-2个BD项目。
相较恒瑞、石药,中生制药透露给外界的BD思路非常清晰。它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丰富自身产品管线的同时,把眼光放到了更高位置上,据天风证券分析,其目标产品销售峰值几乎都在10亿元以上,其中重点更是集中于 30 亿元以上、净利润率在20%以上的 FIC/BIC 创新药产品。
在今年的多起BD项目里,总的来看,一方面在既定优势领域上继续巩固地位,如在外科领域,2023年1月,引进了PL-5(抗菌脑)突破性创新产品,解决抗感染耐药的临床需求,与普莱医药签订了抗菌肤产品PL-5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合作协议。
另一方面开始拓展新领域,如进军百亿减重市场。2023年6月,中生制药从鸿运华宁获得GMA106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由于GMA106(GIPR拮抗/GLP-1R激动剂)差异化设计,该产品被视为潜在全球BIC减重产品。
与此同时,在国际化方面,中生制药在今年3月正式完成收购F-star,这无疑成为中生制药创新转型、迈入国际化研发队列的重要一步,全球化加速双抗药物研发。昔日收购公告中,中生制药还强调,F-star率先使用具有内部发现能力的四价(2+2)双特异性抗体来创造癌症治疗的范式转变。
相较而言,石药的BD思路侧重点则有所不同,相对更聚焦后期管线和前沿技术。一方面寻找神经系统、肿瘤、自免、心血管领域内处于关键性临床阶段的产品,以此增厚产品管线并快速推上市;另一方面针对肾病、眼科、消化代谢、基因治疗领域扩展新技术平台。
它的意图很明显,意在通过引入多个后期管线产品,更快且有效提升创新产品收入占比,同时也有业内观点称,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石药现有核心品种的集采风险。
今年两起重磅BD一是与辉瑞就在中国上市本土化新冠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更早之前,石药集团附属公司石药巨石生物已与Corbus Pharmaceuticals, Inc.就集团重组人源化抗Nectin-4抗体药物偶联物SYS6002(该产品)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开发及商业化订立独家授权协议。
恒瑞则曾在BD节奏上相对缓慢一些。但近年来,它也有意识的在团队建设方面有所调整。据接近恒瑞的业内人士透露,尤其是江宁军的加入,提高了恒瑞国际化战略决策能力。
今年以来,恒瑞已实现两项创新药海外授权。一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SLP单抗、1类新药SHR-1905注射液项目有偿许可给美国One Bio公司;二是将自主研发的抗癌创新药EZH2抑制剂SHR2554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许可给美国Treeline Biosciences公司。除此之外,备受关注的双艾也有了新进展,出海获FDA受理。
不是所有Biotech,都想做Big pharma,但无论是已经登顶的Big pharma,还是横在锐意向前的biotech,BD和战略这股力量都曾是大后方的托举。
显而易见,曾经传统的BD以销售为核心。而近几年,创新药企BD交易日益活跃,交易类型丰富多彩。材料转移、许可选择权、技术许可、合作开发、许可结合股权投资、设立合资企业、结构化交易等模式百出……BD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内涵也在不断的迭代,对于像恒瑞、石药、中生制药这样的转型大药企而言,已不可或缺。
差异化的未来
从当前企业布局来看,三家龙头的未来正在分化。
恒瑞和石药均希望新技术平台成为企业未来创新的源头活水。
例如恒瑞设立了蛋白水解靶向嵌合物(PROTAC)、分子胶、抗体偶联药物(ADC)、双/多特异性抗体、AI 分子设计、耐药、体内药理、分子动力学、生物信息等平台,为创新研发和国际化提供基础保障。其中,已有 8 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 ADC 分子成功获批临床,抗 HER2 ADC 产品 SHR-A1811 快速进入临床Ⅲ期研究阶段;10多个 First-in-class/Best-in-class 双/多特异性抗体在研。
而石药集团则搭建了纳米制剂、mRNA、siRNA、双抗、ADC、单抗、小分子、PROTAC 八大创新研发平台。石药期待,这些平台能够孵化出多个重磅管线产品,实现核心品种的更新迭代,推动公司开启下一个业绩持续增长的新阶段。
而中生制药则主要围绕肿瘤、肝病、呼吸、外科/阵痛四大领域深耕。
例如在呼吸领域,中生制药提出用5-10年时间,搭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呼吸管线。中生制药计划一方面加强针对P2X3、TSLP、ROCK2靶点FIC、BIC管线的开发;同时对已经上市的呼吸药物或者创新药物进行软雾剂型创新,目标是5年内3个新药进入NDA;此外,针对呼吸疾病的First in Class或者First in Human 靶点进行首创药物发现,目标是8年内3个FIC 进入NDA。
在外科/阵痛领域,中生制药希望通过技术平台的迭代以及改良型新药,筑造透皮制剂的龙头地位。该公司预计到2027年建成国内最大的外用制剂产品管线,预计10年上市13个新的贴剂产品。同时该公司还将继续通过BD对四大重点领域引进管线,并补充技术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与恒瑞和石药不同,中生制药还布局了强大的生物类似药军团。该公司在业绩交流会上透露,其生物类药已经申报了14项IND,8个已经申报BLA。
而与众不同的是恒瑞仍旧死磕自我创新。在研发策略上,恒瑞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该公司在半年报中强调,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加强源头创新。该公司通过积极优化调整管线布局,坚决筛选淘汰低竞争力的me-too产品,力争使 First-in-class 及 Best-in-class 的高质量、差异化产品成为未来研发主体。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xueqiu.com/3483303916/25937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