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将大幅裁员,主要针对中层管理
由于2023年业绩亏损扩大,股价下跌13%。1月17日,德国制药巨头拜耳表示,公司已经和员工团体就削减大量工作岗位的计划达成一致,旨在减少层级、消除官僚主义、简化结构并加快决策流程。
这种新的运营模式目的是减少公司内部的层级和复杂结构,因此裁员将包括承担管理或协调工作的员工。预计大规模裁员将于2025年底完成。
拜耳首席执行官比尔·安德森早在几个月前就释放出重大改革和裁员信号,如今开始正式兑现。
虽然大幅度裁员,但是还是不排除拜耳会分拆的可能性。
面临分拆
拜耳是一家拥有160年历史的跨国药企,目前拥有三个事业部:处方药,健康消费品及作物科学。截止2019年,拜耳集团在全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92家附属公司。
比尔·安德森是拜耳去年6月份刚刚上任的首席执行官,一上任就面临提振公司股市和挽回业绩下行颓势的巨大压力,前任首席执行官Werner Baumann因为没有回应资本市场的担忧而受到批评。
安德森拥有深厚的医药行业背景。加入拜耳之前,他曾在2019至2022年担任罗氏制药CEO,并给整个部门带来重大变革,削减总体开支的同时,还为罗氏制药每年的研发支出增加了30亿美元。
股东们寄希望于安德森能够解决拜耳股价持续低迷的问题。他们希望公司能拆分农业和医药两大部门并独立上市。
有分析师认为,拜耳之所以股价低迷,是因为其在农业、制药和消费者健康业务方面的竞争中较对手逐渐失去优势,因为很多金融投资者更偏爱纯业务公司。
农业部部门因为深陷除草剂致癌漩涡,除草剂销量大幅下滑,从而影响了拜耳2023年整体的业绩表现。
去年11月,拜耳公布了三季度报,在实现805.81亿元销售额的情况下,单季度亏损355.53亿元,去年同期有42.54亿元的净利润。2023年前三季度拜耳总营收为2787.44亿元,前三季度亏损333.49亿元。安德森在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表示,拜耳将考虑分拆消费者健康或作物科学部门。
具体来看,制药业务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消费者健康业务有所增长,农业部门大幅下降。作物科学板块的收益下降,也成为影响整体业绩的重要原因。2023年,拜耳股价下跌了约13%。
安德森表示拜耳的业绩和股市表现是不能接受的。他表示到2024年底,公司将取消多个管理和协调层级;大约95%的决策将从管理者转移到工作人员的人手中。
孟山都漩涡
孟山都本是美国的一家跨国农业公司,创始人是约翰·奎恩伊,总部设于美国密苏里州。其生产的旗舰产品Roundup是全球知名的草甘膦除草剂。该公司也是全球转基因 (GE) 种子的领先生产商,几乎处于一个垄断地位,在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种重要作物的转基因种子市场上,占据70%至100%的份额。全世界超过90%的转基因种子,都使用它的专利。
公司成立于1901年,成立之初主要生产糖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孟山都转入药品研发领域,并于1917年成功自制阿司匹林。
2018年6月7日,拜耳以6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孟山都公司,拜耳成为孟山都公司的唯一股东,孟山都公司股票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孟山都的股东获得每股128美元的现金。
不曾想,孟山都成为拜耳斥巨资买到的一个烫手山芋。
自2018年6月拜耳以近63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孟山都以来,由于孟山都生产的草甘膦除草剂“农达”被指有致癌风险,拜耳被卷入一系列诉讼之中。
拜耳收购孟山都仅两个月后,2018年8月,孟山都的农达被判定造成美国一名学校园丁患上癌症,拜耳被要求赔偿2.89亿美元。2019年5月,美国加州一陪审团认为,孟山都对当地一对夫妇罹患淋巴瘤负有责任,应支付赔偿金超过20亿美元。
之后,拜耳应对的诉讼不断,迄今被卷入约16.5万起与此相关的索赔案件。
有资料显示,该公司在2020年支付的109亿美元,解决了其中11.5万起诉讼,目前仍剩下约5万起诉讼。
随后,拜耳频繁被传将拆分孟山都所在的农作物科学业务板块。
2023年年初,拜耳宣布,而原计划任职到2024年4月底的维尔纳·鲍曼将提前到今年5月底从拜耳退休,由比尔·安德森担任集团首席执行官。拆分消息进一步被热议。
总结
大药企到处收购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风险仍然不容小觑。拜耳斥巨资收购孟山都,没想到买到的是一个烫手山芋,导致自己被海量的诉讼案所缠身,业绩和股市都受到拖累,可以说是一个收购失败的典型案例,值得所有的药企去警惕。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3kXlYCJ-WL2EoX9TWYQc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