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门户
蒲公英门户
登录 / 注册

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分析:百济、石药、信达、翰森...

2024-04-07 16:04 发布者:锦毛鼠 来源:赛柏蓝
企业的经营数据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每一年的年报季都道尽了创新药企的生存百态,有的企业喜报频传,喜笑颜开,也有的企业举步维艰,愁眉难展。


如今,随着2023年上市药企财报的陆续出炉,企业的营收情况、研发费用以及现金储备等数据备受关注。


其中,研发实力作为创新药企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现金是支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底气,对于药企运营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创新biotech企业。


盘点2023年港股创新药研发TOP10企业,不难发现,上榜的10家药企有6家企业减少了研发投入,有4家药企研发投入继续维持了正向增长。


港股创新药企研发投入TOP10


图片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


这些研发投入减少的药企,多数在现金流上逐渐承压;也反映了大多数创新药企正在改善经营状况,实现营收稳健增长的同时降本增效。




01

谁有钱?谁爱烧钱?


资本寒冬下的现金流对于Biotech们而言,无疑是维系生存的根本,一定程度上来讲,现金储备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安全边际,现金储备越充足其安全边际就越高,并且,充足的现金储备也是药企们可以大刀阔斧搞研发的底气。


位居现金流榜首的,是百济神州。


基于百济神州强悍的融资能力,于美、港、A股三地上市,百济神州向来不用为资金发愁。


截至2023年12月底,百济神州账上现金还有229.5亿元。以目前百济神州的扩展速度,其研发投入也同样处于港股TOP水平——仅2023年研发投入128.1亿元,继续同比增长8%。


百济神州一直以来在研发投入上非常阔绰——2018年至2022年,百济神州研发费用分别为45.97亿元、65.88亿元、89.43亿元、95.38亿元和111.52亿元,2022年已突破百亿元,近6年来研发费用合计已超500亿元。


百济神州的“砸钱”模式也收获了不错的回报,不仅收获了首个国产10亿美元分子泽布替尼,拥有了PD-1畅销药替雷利珠单抗,同时还有多达60余个在研项目。


2024年起,百济神州每年还能推动10款以上新的分子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紧随百济神州之后的是翰森制药。


截至2023年12月底,翰森制药现金及银行存款224.4亿元,如果以其目前的研发投入计算,其现金储备至少可以维持10年的研发,或许也正是财大气粗的原因,翰森制药2023年研发投入增加到21亿元,同比增长23.8%。


翰森这几年也确实率先实现了由传统大型仿制药企向创新药企的转型。截至目前,翰森制药已经有 7 款创新药物上市,适应症涵盖抗细菌感染、抗病毒、抗肿瘤、糖尿病、罕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方面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慢性肾病引起的贫血。


2023年12月翰森制药的ADC新药HS-20093获得了跨国巨头葛兰素史克的认可——后者以15.25亿美元的价格引进。


港股现金流排行老三的是石药集团。


2023年石药现金储备127.6亿元,近几年石药的研发投入也在逐年递增,2022年在继2021年首次投入超30亿元研发费用之后,继续增长16.1%,达到39.87亿元,逼近40亿元量级。2023年,石药研发费用继续狂飙,高达48.3亿元,同比增加21.2%,占成药业务收入18.8%,此时石药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比已与 MNC相近。


当前石药的创新产品管线铺得很广,在治疗领域、药物形式上都不断拓宽,并陆续取得关键进展。


拥有高现金储备的企业,拥有更大的研发费用支配空间,在行业寒冬中拥有更多应变的机会。




02

谁缺钱?谁在省钱?


据各企业财报数据,2023年港股多数药企的研发支出不仅没有同步上涨,反而有着不同程度下调。


当下创新药融资难,维持高额研发投入给药企的资金储备带来压力,药企不得不选择一定程度的“盈亏失衡”。


因此,降本增效基本上是2023医药行业绕不开的“生存课题”,而控制研发支出,是降本增效的重要一环,也是仍在亏损中的企业平衡盈亏的重要调节工具。


复宏汉霖作为2023年国内为数不多成功扭亏为盈的创新药企,在扭亏为盈背后,其也面临着现金不足的尴尬——目前复宏汉霖账面现金储备已不足10亿,而2023年复宏汉霖研发支出达14.33亿,比上一年的21.83亿元减少7.49亿元,下调34.3%,多数人认为这无疑是复宏汉霖为平衡业绩盈亏而做出的短期调整。


除复宏汉霖外,研发投入TOP10企业中,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的研发费用降幅也较大——均在20%左右。


信达生物自上市以来连年亏损,2023年成功减亏,亏损约10.28亿元,较2022年末同比减少52.8%。对此,信达生物表示,一部分得益于成本效率的提高。


信达生物的财务指标来看,2023年行政支出和研发投入下降,其中研发投入22.28亿元,同比下降22.41%。


而与复宏汉霖不同,信达下调研发投入,并非由于现金流承压,相反其账面资金还有110亿元。


信达可能更多还是想在多元化产品组合中合理配置研发资源,毕竟,信达生物现在主推的管线和2021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变化,TIGIT、 CD47、 CD73、LAG-3等几个靶点覆盖的市场空间已不太大,信达几乎不再提及,只将其作为宏观战略的“添头”,战略上转向聚焦到肿瘤,心血管代谢(减肥,降脂)和眼科等领域。


与信达生物类似,君实生物也一直身陷亏损漩涡,但君实生物2023年亏损收窄5.9%,2023年其研发费用19.37亿元,同比下降18.74%。


君实生物表示,在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加强各项费用管控,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更有潜力的研发管线。目前君实生物现金储备37亿元,2023产品营收15.03亿元,仅增长3.4%,而且君实生物当前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远超100%,账上的钱可能支撑不了几年的研发,研发投入下调确是必要之举。


此外,再鼎医药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高达99.8%,2023年研发投入也下调了7.1%。




03
结  语


医药行业作为典型的研发驱动型行业,耗时长、投资大。研发投入是企业在长期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指标,短期的研发投入调整也是发展需要,但随着创新药整体局面的改变,无论如何豪横的企业,在未来战略中,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或许都将成为主要考虑点。


长期来看,中国药企创新的趋势不会变,真正经历大浪淘沙最终脱颖而出的也同样只能是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创新药研发企业,研发投入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vThPCeffBTvN71freL3hQA)

 赞(1)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13 06:32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