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健新药审批后陷入群众斗争 给我们哪些启示?
文 | 老薛
民众对医药领域,有自带的恐慌感,我们做的是要消除不确定性。
渤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Aduhelm获批后,麻烦与股价一同疯涨。先是审核新药的三名专家辞职抗议,接着公益机构呼吁药监局领导下台,然后28号,FDA发布了这款药品的三份审批文件,其中包括临床药理学、统计审评资料等,以图证明审批的合理性。但众议院也发表了声明,宣布将会对渤健该款药物的批准和定价做出调查。
这个局面远远超过当初预期,不光影响到渤健的股票,也极大地损害了FDA的公正性与权威性。这算是为数不多的把FDA也拉入泥潭的案例。
就该事件,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一,新药品的科学性支撑比行政审批更重要。
我们很多人见识过之前药监系统大撒把般的审批新药,各类药品有的甚至现在还在生产销售。为什么那个时期就没事,现在就不行了?
因为信息传播渠道变了。之前药店里卖药,你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医院开药也是直接付钱。现在不同了,都学会了使用网络,一是可以查价,二是可以查药效。大多数药品销售中,顾客具有了选择权。以前那种小广告加地推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倒是一批查药卖药的平台活了下来。这种情况下,药物的临床收益会被更多民众熟知。药物的有效性被推到明面上,即使行政审批合格,民众也未必会认可。
那年国内也上市了一款药品,各种荣誉称号都纷至沓来,可谓黄袍加身。当时在一些地方甚至卖断货,大批药品销售人员蜂拥而至,也算一场风光无限。据说上市23天后,就取得一两亿元的销售业绩。而今年,却传出了销售团队大批离职的消息。再次证实了,短期靠行政审批,长期看科学疗效。感觉渤健这款药,如果没能让民众彻底认可,后面的销售情况也可能重走我们那款产品的覆辙。
二,新药品的风险,多数会有,也会被民众放大。
渤健这款药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这类似是一种不恶化就是进步的病种。所以风险性也会小些,但民众会容易不经意间放大风险影响力。即使是疫苗,也是有很多人拒绝接种,更何况一个药品。
也正是这种对风险的担忧,让上市后药物评价变得非常有意义,避免了非必要用药。最起码药剂师会说,用药是用旧不用新,避免在老药可用的前提下去用新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作为药企,要理解这种风险评估对个人选择的干扰,做好用药宣贯,顺从市场规则,而非一味给销售人员压单。任何违背规律的事情,短期可能获利,但长期看会有被反噬的风险。包括股市,一个产品从批准到正式产品出售,是有时间间隔的,不要想着马上就带来业绩,必须给企业充足的时间来投产,过多地给新药企业施加压力,是种短视与扼杀。
三,新药批准过程中的监管错位,会导致继发效应。
就在渤健这款药被批准后,除了在这个疾病领域出现了纷争,也影响到了其他药品。比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倡导者对FDA在ALS领域的缓慢行动感到不满,认为既然阿尔茨海默病可以加速,我们也应该享有这个机会。这类似“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愤懑,其实正是错位监管对于规则的破坏力之一。
我们在疫情面前,之前也加速甚至开放了口罩的审批,大批量口罩被临时放行上市。确实为疫情民生提供了保障,但也带来了风险,一些企业为了寻求更多利润,转而出口,被国外处以重罚。所以任何放宽放松,都很容易出现未知问题。这也就需要监管部门,谨慎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药品销售人员,更要把握好机会与风险确认,不要把临时性政策当做常态,避免陷入死局。
或许渤健这次能顺利过关,也有极小概率被打回重审。无论如何,药企是生意,药品却不仅仅是生意。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ed.sina.com/article_detail_100_2_10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