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大型药商「破产」
注册资本10亿元,这家医药流通企业走向破产。 01 成立近20年的药企同济堂 走向破产 近日,同济堂医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杰新增限制高消费情形。赛柏蓝查询企查查发现,这家注册资本10亿元的医药流通企业,目前已处于破产清算阶段,且叠加“失信被执行人”“被执行人”“债务违约” 等多重信用风险标签。 图片来源:企查查 同济堂医药成立于2007年,是新疆同济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日用品和化妆品。 作为国家商务部批准的首家中外合作医药流通企业,其曾以药品与医疗器械批发为核心业务,构建覆盖全国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并依托母公司同济堂集团的连锁药店资源,跻身全国连锁药店规模前三行列,还曾参与多项国家级医药项目,在行业内具备一定影响力。 不过,目前企查查数据显示,同济堂医药员工人数仅12人,被归为小微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受理同济堂医药有限公司的破产清算。其发展要回溯到2016年借壳上市后,同济堂医药利润高速增长,但这些高光并非真实的经营成果,而是创始人张美华一手构建的“空壳”。 2016至2019年,同济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同济堂医药有限公司)虚构销售及采购业务、虚增销售及管理费用、伪造银行回单等方式,累计虚增收入211.21亿元、利润28.16亿元。
融借款合同纠纷同样缠身,同济堂医药已经涉及多起金钱给付类诉讼:需向上海传人保健化妆品厂有限公司支付货款1.04万元;向湖北中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支付工程款1935.11万元及利息(以1935.11万元为基数,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自2022年5月12日计算至款项付清之日)等。
而其母公司新疆同济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涉及多起诉讼、仲裁案件。
除此之外,新疆同济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湖北同济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已收到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法院的《民事裁定书》,受理其破产清算申请。同时,目前其全部主营业务停滞,已经丧失支付能力。企查查数据显示,湖北同济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也存在多条被执行人、限制消费令等消息。
从子公司到母公司再到控股股东,同济堂系企业已形成“连环破产”的风险链条。
02 资金与模式失效 竞技赛下寻找新发展
当前医药行业变化下,同济堂医药传统经营模式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
资金压力是医药流通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同济堂医药作为医药流通企业,回款效率直接决定其现金流健康度,但多重因素导致其真实业务回款持续恶化。
根据商务部《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23年,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31个省(区、市)545家药品批发企业应收账款情况开展典型调查,调研显示,对医疗机构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152天,比2022年延长2天。
2019年起,同济堂医药对代理渠道业务模式进行调整,导致其营收规模显著收缩,净利润同步大幅下滑。从业绩来看,2024年上半年,同济堂医药实现营收2289.48万元,同比下滑55.14%;实现归母净利润-6582.29万元,同比下滑12.22%。
其次是控股股东对同济堂医药的资金占用,截至破产裁定日,湖北同济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同济堂医药的资金占用余额高达10.4亿元。这在进一步掏空其资金储备。
集采常态化下,大型流通企业可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但同济堂因财务造假导致融资能力丧失,难以扩大采购规模。
同济堂医药走向破产并非偶发事件,而是医药流通行业长期存在的资金周转承压以及盈利模式脆弱等通病导致的结果。
医药流通行业在马太效应下,强者恒强。
《商务部关于 “十四五” 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形成1-3家超五千亿元、5-10家超千亿元的大型数字化、综合性药品流通企业,5-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00家左右智能化、特色化、平台化的药品供应链服务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市场总额98%以上。
当前行业竞争下,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采购等方式构建竞争壁垒,而中小药企正面临新一轮发展思考。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_wk4MC2T8bBNbJtg3WKj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