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增利润4483万,神奇制药三高管被警示
2025年10月,神奇制药再度成为行业焦点——但这次不是因为新药上市,而是因为一纸监管决定书。
据中国证监会上海证监局发布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神奇制药在2023年通过已停止投入的“基药宣传计划”套取销售费用达4483.828万元,并通过员工个人账户转账虚构应收款项回款,进而转回信用减值准备。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导致公司2023年年报信息严重失真。
这不是简单的会计差错,而是典型的财务造假行为。根据《证券法》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必须保证“真实、准确、完整”,而神奇制药的行为已构成虚假陈述,未来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
三位高管“中招”:警示函背后的责任链条
此次事件不仅波及公司本身,也牵连到三位核心高管。董事长张涛涛、董事兼总经理冯斌、董事兼财务总监陈之勉均被出具警示函。
值得注意的是,张涛涛是在2023年重新接替其父张芝庭出任董事长的。也正是在这一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回升,似乎在试图扭转此前的业绩颓势。然而,这份“增长”如今看来,恐怕是建立在虚构数据之上。
警示函虽不属于行政处罚,但在资本市场中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它不仅影响个人声誉,也可能对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信心造成长期冲击。
“基药宣传计划”是什么?为何成为财务造假的工具?
所谓“基药宣传计划”,原本是企业用于推广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的市场活动。按理说,这类费用应当用于医生教育、患者科普、渠道建设等合规用途。
但神奇制药却在该项目已停止投入的情况下,继续通过该名目套取销售费用,并通过员工账户“转一圈”制造虚假回款。这种操作方式在财务上被称为“循环交易”或“虚构应收账款”,常见于试图美化财报的企业。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不仅虚增了营业收入,还人为减少了信用减值准备,从而提升了净利润。这种“财技”虽隐蔽,但在监管部门的穿透式审查下无所遁形。
业绩压力下的“财技冲动”:神奇制药的困境与挣扎
神奇制药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自2022年营收达到高点后,公司收入便一路下滑,归母净利润也跌破1亿元,不及2019年之前的水平。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医药制造与医药商业,收入比例约为6:4。然而,其产品结构明显老化,过度依赖金乌骨通胶囊、斑蝥酸钠注射液等老药。其中,斑蝥酸钠类产品曾贡献超过三分之一营收,但在医保控费、集采政策冲击下,销售持续萎缩。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9.61亿元,归母净利润仅3280.81万元,同比下滑13.47%和13.29%。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造假似乎成为某些管理层“扭转颓势”的捷径。
财务合规的底线:药企不能碰的“红线”
药企作为公众公司,肩负的不仅是股东利益,更是患者安全与社会信任。财务造假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更可能影响药品研发、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
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信息披露义务人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一旦构成虚假陈述,除行政处罚外,还可能面临投资者索赔、刑事追责等严重后果。
此外,药企还需遵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规,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可核查。任何“财技”都不能成为掩盖经营问题的遮羞布。
写在最后:神奇制药的“神奇”还能持续吗?
神奇制药的这场风波,既是一次财务造假事件,也是一面行业镜子。它提醒所有制药企业:在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唯有合规经营、产品创新、结构优化,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神技”。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财报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企业治理与战略的映射。读懂财报背后的“故事”,或许比看懂利润表更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H5DOtIzJyjdYnOb7PHZ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