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亿元:药明康德拟100%出售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股权
2025年10月26日,药明康德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亮眼:单季营业收入达120.57亿元,同比增长15.26%;归母净利润更是飙升至35.1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3.27%。前三季度累计营收328.57亿元,净利润则达到120.7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4.84%。这不仅是财务上的“高光时刻”,更是战略调整的前奏。
就在同一天,药明康德宣布将旗下两家子公司——康德弘翼与津石医药——以28亿元的价格,100%股权出售给高瓴投资。这两家公司正是药明康德负责临床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业务的核心载体。

什么是临床CRO?为何“断臂”?
临床CRO是指为药企提供临床试验服务的专业机构,涵盖试验设计、受试者招募、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等环节。它是新药研发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项目周期长:从一期到三期临床试验,往往耗时数年;
人力成本高:需要大量医学、统计、项目管理等专业人才;
管理复杂:涉及伦理审查、数据合规、患者隐私等多个维度;
利润率偏低:相比药品生产或商业化服务,临床CRO的毛利率并不突出。
药明康德此番“断臂”,并非对临床业务的否定,而是一次资源重配。通过剥离这部分业务,公司可以将更多精力和资本投入到其高毛利、全球领先的CRDMO(Contract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业务上。

CRDMO:药明康德的“王牌业务”
CRDMO模式是药明康德近年来的核心战略,强调从药物发现、工艺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服务。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客户粘性,也显著增强了产能利用率和盈利能力。
例如,在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效率、承接临床后期及商业化大项目,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同时,出售联营企业WuXi XDC Cayman Inc.部分股票也带来了可观的投资收益。

高瓴接盘:资本的“精准下注”
接盘方高瓴投资,是中国最活跃的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机构之一。其在CRO、CDMO、创新药等多个赛道均有布局。此次收购康德弘翼与津石医药,既是对临床CRO赛道的持续看好,也可能是高瓴在打造“独立CRO平台”的关键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CRO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国内有泰格医药、睿智化学,国际上则有IQVIA、Parexel等巨头。药明康德在该领域并非绝对龙头,持续投入意味着巨大的资本消耗与管理压力。此时选择退出,既是避开“红海竞争”,也是一次资本效率的优化。
地缘政治与数据合规:隐形的“推手”
除了业务层面的考量,地缘政治也是药明康德此次调整的重要背景。近年来,中美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摩擦加剧,尤其涉及患者数据的临床业务,敏感度极高。
将临床CRO业务“化整为零”,不仅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也展示了公司业务的灵活性与可拆分性。虽然不能完全规避风险,但至少在合规与战略层面,药明康德迈出了关键一步。
药明康德一直以“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服务平台著称,吸引客户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在一个体系内完成。此次剥离临床CRO业务后,这一口号需要重新定义。
虽然公司仍可与康德弘翼、津石医药保持合作,但外部协同与内部整合相比,效率与可控性必然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药明康德未来在客户服务模式上,可能会更加聚焦于研发与生产环节,而非临床执行。
结语:轻装上阵,聚焦未来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犹存的背景下,药明康德此次出售子公司,更像是一场主动的“瘦身计划”。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公司得以聚焦优势赛道,提升资本效率,强化核心能力。
这不仅是一次财务上的优化,更是战略上的再定位。对于整个制药行业而言,也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在不确定性中,如何通过业务重构实现长期价值的最大化。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6YIl-10HlVXHGOi9fAfm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