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药企的模式:白手套还是源头创新?
创新药企有几种模式。
(1)一种是源头创新,例如新基制药,就是依靠来那度胺一个品种,股价涨了几十倍,最后被百时美施贵宝收购。但是,在中国很多药企虽然号称fist-in-class创新药,其实就是创始人在欧美大药企手里买了一个分子式专利(别人家不屑于研发的),拿回国内来套现的。
这种小企业属于高风险高收益,在中国更是要注意分辨李逵和李鬼,总的来说可遇不可求。
(2)另一种是欧美大药企MNC模式,其实更类似于投资机构,其CEO更接近投资官的角色,主要职能是挑选合适的资产组合,包括收购小药企Biotech、license-in创新药。
当然,大药企干这件事情有天然的优势,其投资周期比一般基金要长很多,同时大药企本身的生产能力、物流能力、销售能力还是很成熟的,可以充分利用。
例如,辉瑞的新冠mRNA疫苗来自德国的BioNTech 。辉瑞的优势在于临床进展速度,也可以迅速生产、快速扩产、全球配送,而BioNTech自己生产的那部分则一直磕磕绊绊的。
百济神州目前有点这个趋势,license-in和license-out忙的不亦乐乎。
(3)第三种是fast-follow,中国本土的恒瑞医药(SH600276)是其中的典型样板。这种创新药说好听一点,就是me-too,高仿。既往由于审批的原因,海外fist-in-class创新药在中国上市时间普遍延迟5-10年,时间造成了海外-中国药物治疗的代际差别,也赋予了me-too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4)第四种是买办模式,例如再鼎医药、云顶新耀。把海外的原研产品花巨资直接引入中国进行临床开发,抢时间差。就是因为这种买买买模式近年兴起,fast-follow高仿创新模式反而不那么吃香了。
(5)第五种模式是内部研发失败模式。有些药企内部研发真的是差。每年的钱都打水漂了。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赛诺菲10年时间没有一个创新药上市,还花了大量的研发费用。新CEO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重组内部研发组织结构。所以,赛诺菲与再生元制药合作开发PD-1的全球市场。
(6)第六种模式容易被忽略,就是CRO的白手套。CRO一般是不能参与创新药销售的,恰恰此时国内传统药企为了快速转型,依靠CRO研发me-too创新药,这种创新药名义上属于传统药企所有,其实上市后的销售额还会与CRO再分成。实际上,就是CRO的白手套而已。
大家可以依葫芦画瓢对照一下,你投资的是哪一类创新药企?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OMe5A9C49mSWnCfk79MV9A)